返回

古代食肆经营日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0章 三鲜菌菇汤、糯米烧麦和松仁香菇(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姜菀回到食肆时, 恰好赶上第一波来用晚食的客人进店。

    她被风吹得有些头疼,抬手揉了?揉太阳穴,踏进店里。

    “小娘子回来了?!”守在柜台后的思菱连忙站起身,问道:“小娘子今日在县衙还顺利吗?”

    一回到自家店内, 姜菀顿时觉得疲惫纷至沓来。她伸手扶住柜台, 道:“还好, 没出什?么岔子。县衙公厨的几位师傅也很和气。”

    思菱见她脸色不佳, 担忧道:“小娘子,你怎么了??”

    姜菀只觉得方才外头的寒意愈发深入骨髓, 勉强摇头道:“我没事。思菱,我去后院卧房换身衣裳就过来, 宣哥儿那边还忙得过来吗?”

    她说着,也?不等?思菱回答,便直接去了?厨房, 见宋家姐弟正在忙碌。这会子客人还不算多,宋宣还可以应付, 看?来往后自己须得这个时候回来才不会误了?食肆的正事。

    姜菀换了?衣裳,又喝了?几盏热茶,才觉得缓了?过来。她从房中出来, 特意去看?了?眼蛋黄, 见它乖乖趴在窝里睡得正香, 便放心地去了?前头大堂。

    客人渐渐多了?起来, 姜菀便让宋鸢去招呼,自己进了?厨房。

    “师父,你回来了?, ”宋宣向?着她咧嘴笑了?笑,指着炉灶上冒着热气的锅, “这三鲜菌菇汤,我方才尝了?尝咸淡正好,再炖上片刻便好了?。”

    三鲜菌菇汤最重要的便是汤汁的鲜味,不需要加太多重口的调料,用菇类本身的味道熬煮,适当加一些葱花、蒜末。白玉菇的味道很特别?,姜菀听说有很多人吃不惯,觉得有种古怪的味道,她倒是觉得用白玉菇煲的汤很鲜美。

    她生怕菌菇汤太素了?,便又在拟定配料时加了?些虾仁进去添点荤腥,待出锅时再撒上一把枸杞。客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放些胡椒粉进去。

    正好又煮沸了?一锅汤,姜菀觉得有些饿了?,便给自己盛了?一碗,喝下去暖暖身子。饱腹后,她便想着继续把自己去县衙之前做了?一半的活完成?。

    厨房橱柜里的案板上放着几只饱满的烧麦,姜菀是打算当明日的早食吃的,只不过还没做够数量。她趁着这会子客人略少了?些,抓紧时间把剩下的馅料包进面皮,再捏成?烧麦。烧麦馅是糯米加上木耳碎和肉末,先把面皮压出花边,再把一团馅料包进薄薄的皮中,将面皮捏出褶皱,留出豁口。上锅蒸熟后,那馅料透过莹白的面皮浅浅透出一层颜色出来,香而不油腻。

    将剩下的馅料都包好,姜菀捶了?捶腰,困倦地打了?个哈欠。

    她从厨房里走出来。这会子店内只有寥寥几人,姜菀一眼便看?见一个郎君坐在角落的桌案处,正安静喝着汤。

    那郎君看?起来约莫有二十来岁,面上有些疲惫之色,但眉眼俊秀,身形颀长。他?喝完了?汤,小心翼翼地将碗筷挪到一边,这才从袖筒中取出一卷书?,翻到其中一页看?了?看?。

    看?完了?书?,他?也?没急着走,而是转头看?着身后的墙发起了?呆,神色中藏着几分跃跃欲试。

    年轻郎君所看?着的那面墙,正是先前姜菀打算用来给客人写诗题字用的。

    自打姜菀把食肆角落的墙面挂上了?白纸,边上摆上了?笔墨,她便一直期盼着有哪位才华横溢的书?生文人愿意挥墨留下字迹,然而却迟迟未等?到。

    这位郎君大概是诗兴大发了?,他?伸手欲去取边上的毛笔,却又犹豫了?一下,目光在店内逡巡一番。姜菀见状,便走了?过去,笑道:“郎君有什?么需要吗?”

    郎君见店家来问,便道:“这儿的白纸和笔墨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吧?”

    姜菀点头:“是。”

    郎君如释重负,很快便提笔蘸了?墨汁,略一犹豫,便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一首诗。

    他?的字丰润圆融,倒不似人那样清瘦。姜菀仔细辨认着,大概看?出他?的诗句是在怀念在家乡时悠游自在的时光,而末尾则隐晦地表达了?对未知?前路的忐忑与思考。

    她若有所思,暗自猜测着这青年郎君的身份。

    郎君写罢,搁下笔再度端详了?一番,似乎有些不甚满意。片刻后,他?转身过来,向?着姜菀一笑:“一时有感而发,便借了?店家的纸笔一用。”

    姜菀弯唇一笑,看?着郎君的模样,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便祝郎君来年高中吧。”

    郎君微微睁大眼睛:“你怎的知?道?”

    姜菀见他?的神情?便知?道自己猜对了?,便浅浅一笑道:“我观郎君桌旁有行囊,面有风尘之色,似乎是疲于赶路;再看?郎君的诗句,字里行间皆是一腔怀念故土之情?,看?其中的描写,显然不是京城人士;再者,郎君随身携带着书?卷,极珍重爱惜,而诗中又流露出对日后情?形的迷茫,我便斗胆猜测郎君是要参加来年春闱的士子,此时正在苦读诗书?,为考试做准备。”

    她话音刚落,身畔陡然传来一声轻笑。姜菀回头看?去,却是徐望。他?显然已?经在一旁听了?许久,轻轻击了?击手掌,面露赞许:“姜娘子说得不错。”

    那郎君不识得徐望,却对姜菀很是佩服:“小娘子说得一点没错,我此次跋山涉水进京正是为了?赶考。”

    姜菀记得春闱是二三月份的事情?,不由?得讶异道:“郎君这么早便来了?吗?”

    郎君微笑道:“家乡离京城有些远,我唯恐误了?正事,便早早出发。正好云安城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