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言情文里考科举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5章 丁班(二合一)(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片刻后, 容景提着束脩礼和干菌子,小心翼翼的跟着一个下人, 走进了林霄的书房。

    看著书桌上铺的乱七八糟的纸和书柜上密密麻麻的书。容景震惊的同时, 心中也闪过一丝暖流,林霄虽然小小的刁难了一番自己,但到底还是见了自己, 而且还是在他的书房,在他的私人房间。

    容景朝林霄郑重其事的行了个大礼, 口道, “学生容景, 拜见老师。”

    她没有再叫大宗师,而是叫的老师。

    林霄倒是没有纠正她的叫法, 而是冷笑道,“哎哟啊,这是谁呀?”

    容景耐着性子道,“学生容景, 拜见老师。”

    林霄呵呵一声,皮笑肉不笑道, “哪个容景?老夫老了, 记性不太好。很久以前的人, 记不起来了。”

    容景忍住翻白眼的冲动,心道这林霄肯定是不满自己现在才来, 于是忙道,“学生刚入崇明社学, 耽误了些时日。且一想到要见老师, 心下有些忐忑。”

    林霄怒道, “区区崇明社学你要适应多久。你说你忐忑, 难道老夫会吃人不成!?”

    从中旬开始,林霄就一直在等容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来。于是林霄推测,容景多半知道了自己与其曾祖父容颐不睦,故而不敢前来。

    一定是祁叡那个女人在容景面前乱嚼舌根!

    想到这里,他更气了,“你显然是没把老夫放在眼里,没把老夫的话放在心上。反而某些阿猫阿狗说点什么,你就信以为真,恨不得奉为圣旨。”

    容景连忙赔罪,“是学生不对,学生日后一定改正,听老师的话。”

    她有些奇怪,林霄口中的阿猫阿狗到底是谁,但她却不敢问,只能自己猜测。多半是崇明社学的学生吧,她想,比如赵光之流。

    见容景表情真诚,林霄的脸色这才好了些。他挥了挥手,示意下人将容景带来的束脩礼和干菌子收好拿走。

    容景这才彻底松了口气。林霄算是承认自己这个学生了。

    林霄真是好人,就算和曾祖父有那么深的过节,也不愿见自己这样的人才被埋没,容景感激的想。

    她连忙再次行礼。却见林霄不悦的皱起眉头,“繁缛礼节,唧唧歪歪,不像个男人!”

    容景:……

    好吧,她收回前言。林霄真是个讨厌的老头子。

    “还站着干嘛?没见老夫要用笔吗,还不快给老夫磨墨!”见容景呆在原地,林霄没好气的吼道。

    他走到书桌前坐下,摊开一张纸看了起来。

    容景低下脑袋,翻了个白眼。顺从的走到书桌前,默不作声的磨墨,然后拿起一支狼毫笔,沾上墨水,递给林霄。

    林霄接过,开始在纸上写字。

    这期间,容景一直低着脑袋,垂手候在林霄身后,要么添水要么磨墨要么递笔,一语不发,安静极了。

    终于,林霄写完一张纸,将笔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摔。

    “容景,你脖子受风寒了吗?僵直无力吗?”他怒气冲冲的问。

    “没有,学生健康的很。多谢老师记挂。”容景有些摸不着头脑林霄为何突然发火,只能耐着性子回答解释。

    林霄闻言,又摆出一副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哦,那就是你太丑。怕自己见不得人故低着脑袋。自信点,丑人也有春天。”

    容景:……

    她疑惑而迟缓的眨了眨眼睛,终于反应过来,林霄这阴阳怪气之语背后,似乎是想让自己抬起头。

    于是她伸直了脖子,挺起了胸膛,目光正对上林霄手下的一张纸。

    只见,这张纸上工工整整写满了台阁体文字,最右侧是个标题。容景看清楚了,这是一篇策论,估计出自州学中某个学子之手。

    林霄正在批改策论!

    他想让自己在一旁看着,顺便学习!

    “学生感谢老师。”容景喉头有些哽咽。

    林霄依旧皮笑肉不笑道,“你要是看不懂,也不必感谢老夫。”

    说罢,他也不再说话,而是开始仔细的看这篇策论。策论不长,很快就看完了,他又等了几分钟,估摸着容景也看完了,这才开口问道,“如何?”

    容景想了想,道,“论证清晰,所用经典经义契合。就是言语有些啰嗦。”

    顿了顿,她又补充,“但总体不错。比学生强多了。”

    虽然能看到这篇策论的问题,但容景知道,这是基于自己原本的文化背景,在前世,她作为一个文科博士,是可以看出论文好坏的。但她也明白,如果让自己写,自己肯定还写不了这么好。毕竟自己系统学习的时日也不长,对四书五经掌握还不甚熟练,更没有专门训练过策论。

    林霄终于收起了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正色道,“你倒是有自知之明。这篇策论,是州学一个生员所做。确实比你好太多。”

    容景可以看到这篇策论的问题,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既能看到别人的问题,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不愧是容颐那老疯子的曾孙。

    用容颐的话来说,基因这种东西是很可怕的。

    他揉了揉太阳穴,收起开始发散的思绪,指着这篇策论道,“乍一看,确实论证清晰,但仔细斟酌,却经不起推敲,比如这段……”

    “又,该文确实引用经典与阐述经义与题目颇为契合,但细看之下,存在不少牵强附会之处,比如这里……”

    林霄讲的很仔细,容景在一旁也听的很认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