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94章 喻行舟的心声(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年节庆典期间, 京城不设宵禁。

    临近除夕,入夜后的御街两侧,鳞次栉比的商铺生意无比火热。

    每间商铺门口都挂着大大的灯笼, 染了喜庆的红色,用竹片撑起圆滚的灯肚, 末尾缀有长长的红色流苏,一串串高高挂起时,流苏迎风飘荡, 严寒的冬季也掩藏不住人们的喜悦和热情。

    自从萧青冥整顿了宁州商贸,北三州繁重的商税有所下调,取缔了诸如“过桥税”一类奇葩的苛捐杂税, 除了固定的商铺和大集市的摊贩, 流动的街头小摊甚至不用交税。

    极大地刺激了贩夫走卒和市利的兴盛。

    普通的小老百姓家,农忙时下地干活, 农闲时编制草鞋、缝补绣品等小玩意, 拉到集市上卖。

    既不用担心有“蛟龙会”之类的团伙强行收保护费,也不用被官府胥吏借口盘剥,赚到的补贴全是自己的, 又逢年节, 就连春联都供不应求,收入一下能翻上一两倍。

    京城外城郊规划出的一大片“轻工业”园区, 全部倚河而建,水泥厂、砖窑厂、造纸厂、印刷厂、冶炼厂, 以及新落成的棉毛纺织厂、火柴厂和蜂窝煤厂等大型国营大厂, 统统采用水力驱动的新机械。

    生产出的商品, 一经面市就是供不应求, 尤其到了年底, 百姓大量置办年货,对春联纸、棉毛衣、蜂窝煤等日用和供暖商品,需求量激增。

    这些工厂给工人们开出了三倍工资,三班倒日夜不停开足马力,产能依然供应不上。

    不少外地商人和士绅大户看到了商机,用各种方法企图套取新式技术和制造方法,甚至把主意打到了皇家技术学院学子身上。

    萧青冥也没有打算把技术藏着掖着,按照宁州纺织业联合会的模式,只要交一笔“专利费”,就能得到皇家技术学院的全套技术和指导服务。

    当然,服务费另算。

    朝廷新设立的度支部,对工业园区每一间工厂发放经营证,定期审查账目,甚至有自己的稽税执法队,代替曾经的胥吏乱收税。

    随着一间间私营新厂房在园区挂牌成立,缓解京城供需压力,商户比之以往要缴纳的税率降低了不少,利润翻了几番。

    度支部收到的商税总体大幅上升,光一个月获得的税收,就超过了往年宁州一整年上缴的额度。

    除开每日干得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另外一个被竞相热捧的地方,是曾经沦为全京城读书人笑柄的皇家技术学院。

    随着学院的大量发明普及应用,从农业工具到各类工厂机械,从平坦的水泥大道到每日在铁轨上驰骋的钢铁马车,日积月累的变化,最后一点点汇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

    直到这个大朝贺的年节,大量从外地和外国涌来的使臣商人,一双双震惊和羡慕的眼光,京城大部分百姓这才恍然发现,学院在无声无息间,早已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前国子监学子口中的“厕学子”们,如今已成了达官贵人和大户士绅们最热衷笼络的对象。

    公开向技术学院学子们招婿的大户人家数不胜数,大量靠着大户资助的寒门读书人,挤破了脑袋想要踏入学院的门槛。

    那座安延郡王府早已容纳不下新录取的学子,只能不断提高招录门槛,即便如此,依然挡不住大家求学的热情。

    ※※※

    黄昏日暮时分,刚刚下工的李计从造纸坊回家。园区在厂房附近特别开辟了一片地,专门为园区工人们修建了统一规制的廉租房。

    大片大片红砖瓦砌成的二层联排砖房建筑群,被日暮西沉的晚霞涂上喜庆火红的颜色。

    一个院子可以住四户人家,李计只需要交少量房租,交足五年,就可以花市价一半的费用把屋子买下来。

    从此之后,他就能告别寄人篱下的日子,在寸土寸金的京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住宅。

    他的父亲在临阳县李长莫老家的祖宅,干了一辈子的管家,至今还跟妻子在李家居住。

    倘若李计没有阴差阳错被小少爷介绍到造纸坊,他大概还在李家当他的跑腿小厮。

    像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给地主当牛做马,运气好跟家中哪个侍女丫鬟看对眼,结了亲,将来生下孩子,继续重复着又一轮循环的命运。

    李计双手揣在袖子里,顶着一顶毛线织就的防寒帽,匆匆回到家,路过菜市时,顺便拿最近刚发的年底奖金买了半只烧鸭。

    小院中已经贴好了新春对联,还是李计亲手写的。

    自从园区里开设了普惠扫盲班,李计就被李长莫敦促着去报了名。

    扫盲班每天晚上开设一个时辰,每一周休沐日开设一整天,蒙学先生是几个头顶光溜溜的和尚,如今脑门上也渐渐长出了短短的发茬。

    听说这些和尚都是去年被皇帝勒令从佛寺还俗的僧侣,从京州各地到京城,经过层层筛选,兢兢业业给学生授课识字,最后成功依靠当扫盲先生洗刷身上“罪孽”的,有足足上万名。

    这些人中,有的得自由,就去别的州府继续重操旧业当“和尚”,有的无处可去,也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反而习惯了当蒙学先生教人识字的工作。

    更有机敏目光长远者,看准了朝廷对蒙学教师人才的需求,竟然在京城开设起“蒙学教培”私塾,专门培养蒙学老师。

    配合朝廷新印制的一批,由皇家技术学院文博士林若修订的“蒙学词典”,生意一度很是火爆。

    或许是因为长期在造纸坊和印刷厂工作,李计每天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