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夺嫡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2章 三司会审(1)(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君臣齐集大理寺,一场大戏就此上演。

    群臣正要上前参拜隆化帝,隆化帝挥挥手,“免了,将嫌犯孟近竹带上大堂,朕要亲眼瞧瞧诸位爱卿是怎么断案的。”

    隆化帝在最上边的椅子上落座,下方是三位主审,其他旁听的皇子和官员则分列两旁,依次坐下。

    “带嫌犯。”段平圭一拍惊堂木,宣布提审孟近竹。

    狱卒很快将孟近竹带了上来。

    隆化帝和三司官员的亲临,早在孟近竹的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隆化帝这么快就做出了决定。

    反而是骆钰昭的出现,让孟近竹吃惊不小,不由默默的瞅了他一眼。

    骆钰昭知道他在为自己担心,便轻轻朝他点了点头,表示不碍事。

    “草民孟近竹参见陛下。”孟近竹跪了下去。

    “嫌犯孟近竹,本官问你,大理寺可曾对你有过刑讯逼供?”段平圭再次拍响了惊堂木。

    “草民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者刑罚。”

    “嫌犯是否已经招供并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段平圭接着追问。

    “草民确实在认罪书上画了押。”孟近竹供认不讳。

    “既然如此,你为何要送出血书,向陛下喊冤!”

    “因为段大人的所有指控都不成立。”

    “一派胡言,既然不成立,为何你当时不喊冤叫屈,反而认罪伏法?”

    “因为草民如果不认罪,只怕早就在段大人的酷刑之下殒命了。”孟近竹冷冷的回答道。

    段平圭的酷吏形象在大烈可是出了名的,老百姓夜里哄哭闹的小孩,只要说一声,段大人来了,小孩子都会立刻吓得止住哭声。

    段平圭脸色一黑,“本官受命于皇上执掌大理寺,向来秉公执法,嫌犯竟敢如此污蔑本官,该当何罪。”

    督察御史刘康卓向来以直言敢谏著称,此时不禁微微抬头,“段大人的所作所为,陛下还有天下百姓都有目共睹,本官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段平圭给他这么一呛声,不由有些尴尬,忙向旁边的刑部尚书马三福看了看,找了个台阶说,“马大人可有什么话要问嫌犯?”

    马三福摇摇头,对段平圭的断案程序表示认可。

    “本官暂且不追究嫌犯污蔑朝廷命官的罪责。”段平圭故作大方的看着孟近竹,然后将第三场科考的答卷以及书信等证据传给了身边的两位主审官,“请诸位大人过目,这些都是下官给嫌犯定罪的铁证。”

    段平圭又取出了血书,“这是嫌犯向陛下喊冤的血书。”

    众人将各种材料传观了一遍,对照了孟近竹之前的笔迹,都一致认定确实出自孟近竹之手。

    “本官对嫌犯的指控,全都以事实作为依据,就算你告得了御状,本官的断案也是经得起陛下查勘的。”段平圭朝隆化帝拱手致礼。

    “陛下,诸位亲王和大人,草民有几点理由可以证明,所谓的答卷和书信均不是草民所写。”孟近竹抬头辩道。

    “你有什么道理,尽管明言便是,有陛下为你做主,不需要顾虑什么。”刘康卓示意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一,草民此次参见科考,为的是金榜题名,因此绝不会在答卷中自毁前程。”

    “虽然有些道理,但是不足以证明你没有写过这些东西,聪明人有时候也会办糊涂事。”刘康卓插话道。

    “其二,那份谋反信的落款,写的是慕容近竹日期乃是三月间,草民之前未曾认祖归宗,因此一直跟随母姓。二月间,皇上曾当着百官的面,为草民赐姓孟,草民也一直以孟近竹自称,因此绝不会在落款中以慕容为姓。”

    段平圭脸色一变,当时隆化帝确曾在朝会上称他为孟近竹,说是赐姓也不为过,誉王交来的信件竟然忽略了这个细节,如此下去,只怕案情要有起伏了。

    想到这里不禁朝骆钰英坐的位置看去,谁知却没了他的人影。

    一看幕后主使人不见了,段平圭难免有些心慌,压住心头的不安,驳斥道,“你既然已经存心要造反,哪里还会把圣上的赐姓放在眼里!”

    “段大人莫急,草民还有第三条理由。”孟近竹轻轻一笑,“十年前大烈曾出过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情,不知诸位大人可曾记得?”

    十年前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大事,谁知道他说的是哪一件。

    “嫌犯有话赶紧直说,不用闪烁其词。”马三福打断了他。

    “父皇,三位大人,钰昭知道近竹所说的是哪件大事。”骆钰昭站起身来。

    “靖王殿下请讲。”段平圭刚刚挨了他一拳,脸上还火辣辣的,现在更不敢惹他。

    “当时帝都有人高价售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稿,但凡对书法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兰亭集序》手稿早已随唐太宗李世民埋藏到了昭陵之中了,哪里还有什么真迹。”骆钰昭笑着讲出了当年的一段往事。

    “当时本官也曾见到过那副手稿,那字迹确实跟书圣的笔迹一模一样,本官还以为昭陵被盗墓贼给盗了呢。”王阁老恍然大悟,想起了当时的情景。

    “不错,后来经查证,所谓的手稿不过是楚州的一位穷秀才邢亮书写的赝品。”骆钰昭接着说道。

    “难道这封信又是出自他的手笔!”隆化帝也曾听过此人从太祖时期就一直参加科考,到现在也没中榜,此人因此对朝廷怀恨在心也未可知。

    “启奏陛下,此信是邢亮的曾孙邢程模仿草民的笔迹写的。”孟近竹大声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