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4章(第3/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自庆幸,太好了,我不是最后一个。

    一般这种情况,排最后的人往往是最倒霉的,因为各种可能性基本都被前面的人说完了。

    不过,季知行早有想法。

    “可以考虑用在建筑领域,以提升建筑的抗震等级。”他是从去年的地震想到这个方向的。

    去年光宁市发生6.4级大地震,因为有地震预测软件提前十分钟示警,所以没有人死亡,受伤人数也仅有30几个。

    但是,受损倒塌的房屋数以万计,无数人受到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当时新闻里的断壁残垣给季知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防护凝胶作为建筑材料可能不太合适,但如果改进工艺变成涂料喷涂覆盖在建筑外立面,那么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来自地震的威胁。

    “这倒是我没有想过的。”阎安瑾沉思良久,才道,“这个方向很不错,不过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冲击与一般的外力撞击有很大的区别。要具体应用的话还需要再进一步改进工艺,这就不是短短两三年就能办到的了。”

    季知行也明白这点,这个方向就离物理比较远了,涉及到建筑设计、工程结构、地质勘测等很多陌生领域,他其实不是很有兴趣。

    对四个学生都表扬了一番,阎安瑾又嘱咐了一番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

    “一作写你们自己的名字,通讯作者写我就行。”

    四人都松了口气,其实他们刚才也一直在纠结一作是不是该写阎教授的名字,二作再写自己。毕竟这个项目基本是根据阎教授的论文和指导方向完成的。

    颜久升跟阎教授相处的时间最多,最明白他的学术道德。而赵毅和孙珥此时都深深地觉得,他们真的是跟了一个很好的导师。

    由于国内学术的考评机制,比如评职称,要求文章数量越多越好,而且只认一作。所以有些导师会强行要求学生撰写的论文都必须以他为一作,而阎安瑾显然不是这样会随便抢夺学生成果的导师。

    最有投稿经验的颜久升又问道:“老师,现在就投稿会不会太早了?”毕竟是未曾面世的新材料,如果审稿的专家们一时眼拙,看不出这种材料的价值怎么办?

    “不要紧,《Science》和《Nature》的编辑还是有一定眼光的。”阎安瑾轻描淡写地说道,“而且,我已经将专利转让给华夏科技集团公司了,过几天他们自然会大肆宣传广而告之。”

    华夏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重要国有企业,旗下有46家国家级研究院所、700余家企事业单位,肩负着服务社会民生、加快科技经济发展、推进国防现代化的重要职责。

    其实他们出价不是最高的,但确实最合适的。阎安瑾并不愿看到这种新材料流入私企之手。

    这个项目论文是他两三年前就已经写好并申请了专利的,因为防护凝胶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生、经济、军事、政治,所以他并不打算公开发表他的项目论文。不过,季知行他们四个的论文只涉及技术细节,无关大局,所以发出去也不要紧。

    鉴于防护凝胶的特殊性,这种材料不举世瞩目是不可能的;作为新技术新材料,相关的学者专家包括各大期刊的编辑肯定也会去关注。

    “你们先投稿,投稿到初审基本也要一两周的时间,足够这个材料打响名号了。”

    说完,阎安瑾就离开办公室了,当前是期末阶段,他这个物院院长简直是琐事缠身。

    四人都为阎教授的自信折服,不再犹豫,直接就在办公室用颜久升以前的电脑轮流投稿。

    根据论文的特性,颜久升和季知行投稿《Science》,赵毅和孙珥投稿《Nature》。最终确认提交后,四个人互相看了看,都有些期待与忐忑。

    期末考试周开始了,季知行这回仍然得参加期末考。

    鉴于上学期调整考试方式闹出了不小的风波,这学期的期末考恢复了常规的考试方式,考试周持续两周。

    考完第一科信息论基础后,季知行见投稿状态已经变成了Editorial Assessment,也就是说文章已经进入编辑评估阶段。

    在这个阶段,技术编辑会负责质控论文的格式,格式不对就会将论文打回修改。不过季知行他们的论文是阎教授指导修改过的,基本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格式没问题,就会被发到学术编辑邮箱,由学术编辑评估论文与杂志主题是否符合,是否值得送外审等等。这个阶段考验的就是论文的质量与学术编辑的水平了。

    投都投了,多想无益。季知行打开电脑,开始为社团模拟实验。

    现在阎教授的实验室暂时没有新的活动,考试也很轻松,他一下子就拥有了很多时间,于是都均分到社团模拟实验和学习系统任务中去了。

    考虑到社员们包括林朗和许东阳都得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最近社团活动已经停止了。不过季知行自己一个人干,也将实验进度推进了很多。

    考完第三科光学后,季知行发现稿件状态已经在前天变成了“Under-Review”了,这就意味着学术编辑认为他的论文有价值,可以进一步外送给学界相关专家审稿。

    季知行掏出手机刷了一下新闻,没看见关于防护凝胶的相关报道。看来世界顶级科学期刊的学术编辑,确实是有水平有眼光的。

    大洋彼岸,《Science》编辑室。

    “这样快的速度让我怀疑你究竟有没有仔细审查论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