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6)(第1/5页)
不多都要被忘记的幼年生活。
她本来跟孙仲就不熟,记忆中也全都是对方不好的样子,骤然听到对方死讯也不觉得有什么难过,反而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就好像是从这一刻起,自己才算真正摆脱了那家人一样。
小的时候不懂,然而在这个世界生活了这么久,谢思雅非常清楚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有多烂,所以她才会如此努力,就是为了想证明自己身上虽然流着孙家的血,但跟他们绝对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她是她,他们是他们,她现在叫谢思雅,生活在和平富庶的水蓝国,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未来会是无比的光明和璀璨,为什么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呢。
悼念?
她才不要悼念那种人,她只会庆贺自己迎来了新生。
第54章 ????#%???? 仓促之间大臣们只好将年仅三岁的敬妃之子送上皇位,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模式。
说是垂帘听政,其实敬妃并不主事, 她每天上朝的最大作用就是看着小皇帝不让他哭闹, 然后再在大臣们商量好的事情上说一句“准奏”而已。
敬妃的父亲没什么能耐,叔叔却是有远见之人,他当初就不同意自己的侄女进宫, 可惜说不过自己的兄长, 没奈何只好把这件事当做家族荣耀一般,既赔钱又赔人的将敬妃送了进去。
孙仲非明君之相,这点他早已看透, 原本还想着或许能力挽狂澜, 可直到敬妃诞下皇子他都没看到希望, 也就心灰意冷,找个借口远离中枢,外放到地方做官了。
然后,就让他遇到了孟旭的主力部队,此时对方兵临城下,天天派人喊话:要么投降要么杀。
孙仲死讯已经传到这边,人人都知道他的侄孙当了皇帝,有想投降的也不敢当着他的面说这话, 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琢磨着办法。
“周大人不像是那等利欲熏心的,不可能拖着全城百姓去死吧。”
“是啊, 我听说当初周大人就反对让敬妃进宫,但那是侄女又不是亲闺女, 他也管不了那许多。现在都这样了, 更不可能为个……你们说是不是?”
“谁知道呢, 这可不好说,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以前那就是皇子,长大后有没有封地都不好说,现在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帝——别管这个皇帝能当多久,那也是皇帝,换你侄孙是个皇帝,你帮不帮?”
“嘶——要这么说,咱们还真要跟孟旭的大军打?”
“打?哼哼,拿什么打!之前闹天灾出的亏空还没补上,又连年征战,人家陈留宛平都在休养生息,哪怕二王的地方好歹也有过几年好日子……再看看咱这边,别说普通百姓了,就算有俸禄有家产的各位,又有几天能过得舒坦的!”
“俸禄,哼,俸禄!连着三年只发半俸,还要拖欠几个月才能拿到,非我等不忠心爱国,实是这个朝廷已经没救了,咱们是人不是神,也得养家糊口吃饭呐。”
“是这个道理,说句惭愧的话,若非我家夫人嫁妆丰厚,只凭着我的俸禄,怕是一家老小已经要了饭了。”
“我相信诸位其实并不想这么做,若这朝廷能给大家希望,哪怕被贼子分尸我也绝说不出投降的话,可现在我委实看不到前路在哪儿。”
“说起来也是命数,先皇还在的时候,文有杜阁老领头,武有慕容虎驻守,有能为的文臣武将济济一堂。待先皇薨逝后,跟着就病逝了几名能臣,接着就是那场夺嫡风波,又跟着牵连了一大批,再后来退的退,死的死……二十年前谁要说大虚朝会变成现在这样,怕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多说无益,还是想想该怎么应对吧,要我说不若就去跟周大人摊牌,很现在还来得及,若是让他们再宣传几天,全城百姓就得冲进府衙把咱们都绑了——若是只绑还好,就怕他们还想用咱们的人头去换功劳,那可就没活路了。”
“你说得对,事不宜迟,咱们这就去找周大人,也免得他知晓咱们的意图,提前做出准备——各位可都小心一些,切莫大意,那种事可不能发生第二次。”
几人隐晦地相互看了一眼,都知道“那件事”指的是什么,那么多人逼宫竟然还让皇帝有机会杀了皇后和太子,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若非真的发生了,哪怕史书记载他们都会怀疑自己看得是野史。
——哪里有那么蠢、那么失败的逼宫,套用谢姑娘曾经说过的话,简直就是将大家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前车之鉴在此,他们可不能重蹈覆辙。
周大人也在思考这件事,大军兵临城下,对方给了5天的思考时间,之后就要一举攻城。
军情早在孟旭等人还没抵达的时候就报上去了,至今也有十来天,尚未有任何回应,想必那个朝廷应该还在争吵是救还是不救,该派谁来救,粮草和兵士又该从何地调配。
周大人甚至能猜到那种撸胳膊挽袖子、口沫横飞的情景,应该一定很精彩,可惜,他非常清楚即便争论出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他一直在估算虚朝现在的实力,不管是兵将还是粮草,得出的结论很悲观——没人能救他们,非是无心实则无力,虚朝历代皇帝攒下来的底子,已经在之前的大灾和之后的连年征战中用光了。
外面光幕上还在播放着评书,今天恰好是《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那一章,周大人目光呆滞凝视着不远处半空中的光幕,听着里面述说的种种,心中极为不是滋味。
他们现在的处境和那商朝有什么区别,能人异士和人心早已归了西岐,人家纣王不管怎样还有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