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锁娇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9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逼宫

    深夜, 殿前司与皇城兵马司突然打起来了,杀声震天。

    皇城兵马司势力占优,宫城之内守备不足,加上兵马司一面进攻, 一面打着勤王名义, 要诛宵小除恶佞, 杀谋逆弑君之徒,匡扶大晔江山, 引起了人心惶然。海昏侯的近臣姜诚毅,带海昏侯亲卫军为领袖, 扬言要太后释出圣人, 否则便立斩不赦。

    这太后不安于内宫,几度插手朝政,早就引起了上下不满, 如今圣人抱病不得出,加上海昏侯这么一渲染,立时便营造出太后妄图控制君王, 临朝称制的假象。不得不说,很是蛊惑了一波人心。

    兵马司越战越勇, 扬言一定要见到圣人,否则誓不罢休。

    可这当头,哪里去能够见到圣人?

    太极殿中,圣人宾天, 上下乱作一团, 遗诏没有宣读出去, 转眼宣华门就被控制。

    这时节宫内所能仰仗的, 便只有太后, 太后身不负武力,唯有令沈辞,率銮仪卫把控太极殿。

    可这也只是以卵击石,皇城司五千人众,一旦攻陷宫门,銮仪卫戍卫军只是圣人亲军,根本是抵挡不住的。

    丹陛下,宣华门外,火光熊熊。

    殿前司的这些兵马,以往充当仪仗兵是绰绰有余,为帝王充当排场所用的,真刀实枪地打起来,却是远远不够看。

    两拨铁骑对冲,兵马司以压倒性的胜利冲入宫门,上前的火把被点燃,亮煌煌一堂,为首的正是姜诚毅,以及被海昏侯所说服的兵马司副指挥使陆元惕。

    姜诚毅势在必得雄心大振,身后陆元惕的幞头帽下却是一张乌沉沉的死水一样的脸,几乎无法挤弄出任何表情。

    太极殿外唯有沈辞所率的銮仪卫戍卫军与之对峙,面对十倍之兵力,就算是百战不殆所当者破的勇士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拿下这场仗。

    这动静无法忽视,殿中整理过后,崔莺眠搀扶太后走出太极殿。

    饶是已成众矢之的,万箭齐发下,人顷刻变成簸筛,太后依然面貌从容,眉目森然,颇有昔日谢女持刀孤身应敌之风,虽然她手握权柄妄图颠覆社稷,但一介女流能够面临刀兵而如此坦然,实在是教人不胜钦佩,就算是敌手,也当是值得尊敬的。

    崔莺眠在旁,却始终无法从贺兰桀的死亡阴影之中缓过神来,心怀凄恻,眼眸平静,尽管听了太后的话极力忍耐,却还是难掩哀伤。

    姜诚毅策马徐行至前,道:“迎太后圣驾,今日围禁,乃因闻圣人旁有邪逆,把控太极殿,软禁陛下,所以臣等擅闯宫门特来救驾,若圣人果然平安无事,请出一见,姜诚毅必以人头谢罪!”

    看他言之凿凿,似是十拿九稳。

    身后亲兵,更加是信心大振。

    看来贺兰桀果真已经重伤不治,下不来床,否则堂堂丈夫何至于让自己的母亲和女人出来应对,看这两个严防死守的女人的态势,说不定皇帝根本就是已经驾崩。

    圣人崩殂,后继无人,拥立海昏侯是应天顺时,情理自然。

    太后摊开手心,赫然右掌之中托着一卷明黄帛书,夜色虽深,但在火光凛凛的熊光照耀下,还是能看清的,姜诚毅暗中推测,这或许是遗诏。

    早已猜到,贺兰桀可能会在身体耗空之前留下遗诏,不过眼下玉京城中能够传位的只有贺凤清那个旁支的杂种,不足为惧。

    “姜诚毅,你奉谁的命令,敢行逼宫之事?”太后凤眸清冷,沉声道,“圣人眼尚未闭,一息尚存,你背后之人便迫不及待地赶来逼宫,是要逼迫圣人交出传国玉玺不成!”

    太后此话一出,军心哗变。

    海昏侯固然是师出无名,可这也正是印证了,圣人确实龙体垂危,已经奄奄一息!

    也就是说,此刻的争执当中,圣人随时都可能驾崩。虽然海昏侯确实等不及提前动了手,但只要圣人山陵倾塌,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天下归谁说了算,终归是要分清楚的。

    海昏侯固然有逼宫之嫌,可若全权交由太后主持,岂非重蹈吕武后辙。这牝鸡司晨之举,切不可取。更何况,圣人一向身体强健,怎会突然便要病逝?太后此刻戒备森严,紧守太极殿更加可疑。男儿当有血性,吴钩在手,岂能由她一手遮天。

    姜诚毅胯.下的骏马打了个哼哧响鼻,他手握缰绳,面色镇定,“太后,圣人为何突然染恙!前几日为太后庆贺寿辰,圣人的身体可还健朗,臣下亲眼所见,何故不过短短几日,便急转直下。太后,岂不需要给个说法!”

    “臣身后的兵马司,可能答应?”

    姜诚毅轻飘飘一句反问,兵马司应声手举火把,吼声如雷:“不答应!不答应!”

    直至陆元惕将手朝后挥了挥,他们方才停下,殿前恢复寂静。

    太后那双锐利深邃的凤眸微微一缩,果真是狼子野心,当年先帝退位之际,可曾想到今日,他一心偏宠王氏和她的逆子,纵容他们干出纵火东宫的勾当,都还要保全其性命,流放到东海国继续作威作福,先帝是双目蒙蔽,倘若看到今日,贺兰尧让他的人,在兄长尸骨未寒之际,率人擅闯宫门,意图谋反,可还死得瞑目?

    天下大稽。

    太后清冷地道:“哀家好奇,海昏侯从何处得知,圣人已经抱恙在身?圣人日前身体健朗不假,可就因为,有人在太极殿的奏折之中暗藏毒手,气味浸淫多日,才身体抱病。不过这短短两日,延迟了一日朝会,而海昏侯人在赵王府便已得知,何其耳聪目明!”

    这话意有所指,在场的都听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