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末日副本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9章 炎热(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今年冬天亚索热的不太寻常。

    郑桐带着游客出海坐游艇、捞海鲜,即使三小时补涂一次防晒霜,还是被晒脱一层皮。穿防护衣又闷的厉害,带队半小时后背就湿了一片,啃着冰砖也只是稍微凉快一点,在一个游客出现中暑症状后,旅行社改为夜间活动了。

    夜场也就是酒吧、沙滩、街边小食,商贩挂着彩灯吸引游客,郑桐连着吃了好几天小龙虾,然后带着一群人去沙滩边游荡。

    景区营业时间不会因为温度调整,旅行好像也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吃吃喝喝,少了很多乐趣。

    以往赐福节过去大多数游客都会续订房间,追加一到两周的行程,现在明显少了一半。

    郑桐所在的旅行社对旅客更加殷勤了,不仅下发了满意度调查,还疯狂发展线上,榨尽脑汁为顾客安排定制化行程,她有时候白天接商务翻译忙了一天,晚上还要写邮件,大到酒店订房、出行方式、景点门票,小到插头转化器的牌子、哪个岛的免税店最好、当地土特产……都要说一遍。

    虽然郑桐很机智的排了模板,但旅行社紧接着又上线了红眼航班接送服务。

    她连着一周都没睡个好觉了。

    适逢科索拉本地招商大会迎客,翻译时薪可以达到五十美元,郑桐果断辞了带队导游的职务,常驻会场,打算在这里寻觅机会。

    招商大会由当地商界牵头举办,分为三个板块,一个是旅游民俗、一个是特色产业、最后一个就是矿产。

    亚索王室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多的金矿。

    但对开采审批手续却极为苛刻,外国人只有带来让当局满意的条件,才能拿到国王签署的批文。

    郑桐是少有的侨居华裔,得益于本国给力的对外贸易,亚索翻译市场对汉语人才非常宽容,她初三开始就跟着学校蹭场地摆摊,做慈善义卖,三种语言无缝切换,等拿下语言等级证书,理所当然的成为会场常客。

    现在一个烫着大波浪的女老师正拜托她带学生,女老师说,“让他们跟在你身后就可以。”

    这一群都是亚索本地的大学生,外语专业,现在在做社会实践,学校跟招商大会合作,提供实习岗位,每天仅需支付五美元的薪水。

    女老师指给郑桐八个,这也太多了。

    郑桐说,“我在工作,即使我答应了你,客户也不会答应的。”

    女老师想了想说,“那分成四组好不好?一天跟两个,桐,拜托你了,他们都是农民,很努力才争取到这次机会,都要申请奖学金的。”亚索国内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州立大学每年要支付两千美元的学费,国立更贵,能达到四千美元,郑桐申请间隔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自己挣学费。

    对本地人来说,这学费可以称得上高昂了。

    而且他们申请奖学金比国际生更难一点。

    “好吧,”郑桐看着女老师一脸喜色立马说,“先说好能带几天我也不确定,我不是每天都有工作。”会场翻译就是做了一个登记,等着工作人员指派,很多商人都是自带翻译的。

    “当然可以!”

    女老师他们都用INS联系,互相关注后,还有人溜到郑桐个人主页给她点赞,然后问,“老师,华国人真的很有钱吗?”

    郑桐:“……”有钱她也不会出来了,她群发了一份专业名词对照文件,要求学生熟悉背诵,去年几个选修外语的都挂科了哦,好好学习吧少年。

    第一个客户要橡胶。

    但今年的采摘季已经过去了,现在摆摊的都是在谈明年乃至此后三年的买卖,他又要的急,自然无功而返。

    客户:“翻译怎么可能没渠道?你给我找货源,我给你百分之一的抽成怎么样?”官方合同只给万分之三,这算很丰厚的报酬了。

    客户也是懂行的。

    郑桐毫不犹豫的把钱推了回去,她说,“如果你再早来十天,我还能想办法,大家都想挣钱的嘛,但现在真是太晚了,科索拉的橡胶已经运到港口发货了,你给的钱多自然有人愿意临阵倒戈,但我不接这个活儿,你可以问问别人。”

    两个学生第一次见这么多美金,眼都有点挪不开。

    客户见她推回美金脸色肉眼可见的沉了下来,现在见两个跟班如此,就扬起嘴角说,“开个玩笑嘛,来,”他噙着烟站起来,抽出几张,放到学生手里,“见面礼,小小意思,咱们下次再会。”

    说着也没管桌上的钱直接走了。

    两个学生一时犹豫起来,一个叫纳里哈奇的男生说,“他怎么就走了?”他无意识的揉捏着手里的美金看向郑桐,“这该怎么办?”

    “把钱丢回去,咱们也走。”郑桐拿着包大步走开,一刻也不想多待,几秒时间就只剩一个背影了。

    两个学生互相看了一眼,纳里哈奇说,“别惹老师生气,钱可以再赚。”说着离几步远把钱捏成小团丢到桌子上,另一个看着他的动作顿了几秒,还是把钱放到口袋里跟了出去。

    第二个客户是冲着金矿来的。

    作为回报他可以提供一条二手的船舶生产线。

    他一开始直接带着随身翻译找“官方”,但因为摸不准脉耗了一点时间,辗转来到郑桐跟前,气焰已经消的差不多了,翻译说,“我们找的人没有给准信。”

    他们在招商当局安排的隔间办公室里,并不隔音,也没什么隐蔽性,连隔壁吵架的声音都可以听清楚,翻译是个亚洲人,他说,“您能指个明路吗?”

    客户希望找一个本地代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