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弟妹都出去玩了家里没人,顾依坐在小板凳上,把她上辈子记得的一些大事写在小本子上,以免错过发财机会。然后又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这才开始琢磨今后的发展出路。
必须早早赚钱是肯定的,连国家都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她们家这次说什么也不能拖后腿。至于怎么赚,这是个问题。她现在才10岁,年龄太小实在干不了什么,富一代暂时做不了,还是先把希望寄托在爸妈身上,争取当个富二代。
她想了想,老爸会的东西挺多的,木匠、瓦匠、铁匠,甚至连中医知识都懂一些,家里还有很厚的一本中医书,虽然从来没见她老爸翻过。但是,问题来了,会的虽多却没一样精的,都属于半吊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老爸还会写毛笔字,好不好的她也没什么鉴赏水平,反正有懂的都说不错。不过这个除了过年给村里人写几副对子和福字,基本对于赚钱没啥帮助,这年头不像古代,暂时没有卖字的。
当然,她老爸也不是完全没有生意头脑,记得刚读初中时,她爸跟她家后院的陈志军倒过一次煤炭。可惜因为判断失误,几乎把家底全赔掉了,还借了一些钱,自此受到打击一蹶不振。
而那个陈志军虽然也赔了不少,却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瞅准了时机,借钱又干了一票大的,把之前的损失全都补回来了,还赚了一些。有了资本,陈志军后来干脆自已做了煤老板,攒下好大一份家业。
后来那次陈志军也曾叫她爸跟着他继续干,却被她妈严令禁止不许再搞歪门邪道,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结果,顾依三姐弟与富二代失之交臂,令她扼腕不已。
做生意哪有稳赚不赔的,因为亏了一次就止步不前,她老爸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啊!还有,老妈的思想过于保守,这个必须得改。不过慢慢来吧!
刚刚重生回来,顾依现在心里乱得很,暂时也想不到什么发财的道儿,还是先把精力放在俩小的身上吧。顾双主要是性格有问题,明明小时候挺正常,后来却变成了包子;而顾延则是从来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仗着有点儿小聪明,一心想着做买卖赚大钱,可惜最后却成了混混儿……
眼瞅着顾延开学就要读小学一年级,顾依想着,这次说什么也要让不爱学习的弟弟走上正途。姐仨之间各差一岁,干脆凑到一起上学,这样也便于她就近监督。
还有,陈海鹏就是她高中的同班同学,俩人还曾经是同桌。为了避免跟那人碰面,她决定也跳一级。
如此的话,顾双就要跳两级,顾延得跳三级。啧啧,要是六年的小学三年读完,那她弟堪称飞一般的速度啊!
好在小学的课程都比较简单,跳的越早越好。虽然她已经把上学时学到的东西大部分都还给了老师,不过三四年级的知识还是能应付的,不然她真的要去死一死了。
计划好了,顾依看看天色不早了,去菜园子里摘了黄瓜、辣椒和茄子,以及两个西红柿,洗干净切好,放在案板上等她妈回来炒。记得她是上五年级开始学的炒菜,今天暂时不打算破例。
刚重生回来,顾依自我感觉还有点儿不适应,得慢慢熟悉,以免露出马脚。
都弄好之后,便出去把两个玩野了的小崽子叫回来,准备吃饭。
顾延正跟西院的闫小五在街上弹玻璃球,旁边还有几个小孩跟在旁边吆喝助阵,那架势恨不得自已亲自上场才好。
小五比顾延小一岁,他家就是生了四个姑娘总算盼来儿子的典型。一家人把他当成宝儿一样,有好吃的紧着他吃,每天还有一毛的零花钱买糖。
顾延喜欢跟他玩,因为每次总能赢点儿啥回来。就比如弹玻璃球,这不,不到一下午又赢了十来个。
顾依把得意忘形的弟弟拽走,小五还喊:“明天再接着玩,我指定能赢回来!”
顾延答应一声,跟着他姐又去村里的中心街道,把和一群小姑娘玩跳皮筋的顾双叫回来。
天擦黑的时候,陈建功和夏淑英干活回来了。顾依看着年轻了很多的爸妈,心里又是一阵激动,极力克制才没有像看见顾双顾延一样上前抱住他们。前世的她没少让父母操心,因为陈海鹏,她甚至还有些怨恨他们。现在想来,自已怎么能那么不懂事呢?良心简直被狗吃了!
夏福贵因为惦记外孙女的腿,也过来看看。夏淑英便留她爸在这儿吃饭,又让顾双去把姥姥也叫过来一起吃,一个人省得再做饭了。
顾依姥爷家也住在桃源镇上,两家离的不算远,她家的房子就是她姥爷帮忙张罗着盖的。
说起来顾建功不是本地人,而是关内的。那时候流行闯关东,其实也是关内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上顿地瓜干,下顿地瓜面,掺着点儿野菜或者地瓜秧子蒸着吃,吃的人连上厕所都费劲。偶尔吃上一点儿玉米面都算改善生活了。
就这样还算日子好的,很多人家的地瓜省着吃都接不上顿儿,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就真的揭不开锅了。
有去过东北的,就说那边生活可好了,天天吃玉米饼子,偶尔还有白面大米,至少每天都能吃饱饭。还有很多荒地可以开垦,只要勤快便吃喝不愁。
大伙儿一听,便商量着结伴过来。顾建功的父母早早的没了,他便带着弟弟顾建业跟着众人来这边混口饭吃。
七十年代的农村正是吃大锅饭的时候,一个村分成几个小队,按照劳动力挣工分,壮劳力挣九分、一般的挣七分,妇女只能挣五分,到了月底按照当月工分分钱粮。
夏福贵是二队的生产队长,他看顾家这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