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之后,顾依循着记忆回了家。她家住了二十多年也没换过地方,只是从开始的土坯房变成了后来的砖瓦房。直到她身死,那房子又已经住了十来年。
顾依家正好挨着镇中学,搁现在就算学区房了。可惜她爸妈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干点儿啥,哪怕是做个小买卖。
唉!暴殄天物啊!
因为撞牛车事件给顾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清晰的记得那年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开学马上要读三年级了。也就是说,她现在虚岁10岁,正是做什么都不晚的年纪。
推开自家栅栏门,家里静悄悄的,只偶尔听得几声蝉鸣知了叫。估计爸妈应该都到地里干活去了,弟妹不是在睡午觉,就是出去玩了。
打量着二十多年前的家,四间土坯房,两间住人的屋子和一间厨房,以及一间用以堆放杂物的仓房。旁边是牛棚、鸡栏,屋前的一片空地上放着牛车和农具。再前面是用栅栏围的菜园子,种着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应季蔬菜。此外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和一棵沙果树。
进了门便是厨房,一左一右两口大铁锅,做饭的时候正好烟火走两边屋子的火炕。冬天只要把火炕烧热,屋子里就会变得很暖和。墙边立着放碗筷的橱柜,上面是一些油盐酱醋。还有一张长桌,算是做饭用的操作台。
卧室里用报纸糊的墙和顶棚此时已显得有些陈旧,估计有两年没糊过了。炕上铺的席子也是半新不旧,炕尾放着简易的装被子的柜子。
正对着门的地方用砖头垫高,上面是两个粉着红油漆看着还算新的大木头箱子,装着全家的衣服和一些重要的物品。箱子上面摆着雪花膏镜子梳子暖瓶茶缸什么的。此外还有一个挂钟,虽然看起来十分像老古董,不过只要上了弦就能跑。
顾依叹了口气!那时候真的很穷,不过家家都这样。八十年代的农村刚从大锅饭时代过渡到包产到户,按照人口分完地没几年,口粮大部分还是玉米面,只有生活条件很好的人家才能经常吃上细粮。
顾依家在镇上不算最穷的,至少不是顿顿都吃口感粗糙玉米饼子窝窝头,她妈夏淑英会用一半玉米面掺一半白面蒸馒头,味道比纯玉米饼子要好些。偶尔还能吃上一顿白馒头或者大米饭。只有过年那几天才会天天吃细粮。
看着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屋子,以及在炕上睡得十分香甜的弟妹,顾依的眼睛有些湿润,她真的重生回来了。
努力抑制住内心的极速波动,顾依转身出了屋,她怕再呆下去会忍不住大喊出声,到时候被当成神经病就不好了。
一个人坐在屋外的小板凳上发呆,却又心内狂喜!这一生,她要好好计划,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还没想顾依计划出个所以然来,她小弟顾延就揉着眼睛从屋里出来了,后面跟着二妹顾双。
看着小了好几号的弟妹,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姐仨的名字,让顾依不禁对她爸顾建功给孩子起名的水平摇头叹息,真能对付。
据说她老爸这一支人丁不旺,她只有一个叔叔顾建业,连个姑姑都没有。所以顾建功就想多生几个孩子,尤其是男孩,连名字都想好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排着来,省事儿。
顾建功为了生儿子也是蛮拼的,连着三年生了仨孩子。顾依毫不怀疑,如果她爸没生出来儿子会一直生下去,生出一支足球队也不在话下。
虽然第一胎生出个姑娘,却完全没有打击顾建功的积极性。本来按照计划应该给大女儿起名叫顾一,不过顾依她妈夏淑英坚决反对,这才起了谐音顾依。紧接着又生了第二个姑娘,顾建功在夏淑英的怒视下,顾二这个名字到底没敢说出口,改成了顾双。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胎总算让他生出了儿子,虽然按计划应该叫顾三,不过他为了有更多的儿子,就起了顾延这个名字,有延续的意思。
可惜夏淑英因为频繁生产伤了身子,顾建功最终在要老婆还是要儿子之间左右徘徊。瞅着饿得嗷嗷直叫等着吃饭的三张嘴,以及家里穷得快要揭不开锅的窘境,顾建功二话没说选了孩儿她妈。
顾建功在心里暗想,反正他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为顾氏一族开枝散叶的事就让他弟顾建业继续努力吧,他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顾建功的想法其实在农村很普遍,此时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很多人家为了生儿子能连续生上三五个姑娘。顾依家邻居就是,生了四个姑娘终于有了一个儿子,这才打住不生了。那男孩子被宠得无法无天,全家都在为他一个人服务。
“大姐,你干嘛一直瞅我?”顾延被他大姐盯得有点儿发毛。
顾延的声音总算把顾依犹如脱缰野马般奔腾的思绪拉了回来,才发现她一直盯着小弟看。
“瞅你咋~滴!”顾依脱口而出,才想起来这话有点儿不和谐。
记得后世的网上一直对东北人有些误解,比如一个人看了另一个人一眼,那人说“你瞅啥?”只要对方一回“瞅你咋~滴!”两人就打起来了。虽然并没有那么夸张,不过这种口气确实不太好。
因为太激动,顾依上前就把她弟紧紧抱住了,“三儿啊,姐好开心,能回来真是太好了!”说着还在顾延的小脸蛋儿上狠狠亲了一口。
之后又去抱顾双,也使劲儿亲了一口。“小二儿,想姐了没?”不能厚此薄彼啊。
小二儿和三儿是顾双顾延的小名儿,顾建功虽然没能让自家孩子叫顾一顾二顾三,但是小名儿总算遂了心愿。很多人家图省事儿都这么叫,一喊“小二儿回家吃饭了”,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