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女谋士的奋斗日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7章 合抱而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青童步履匆乱地前来通报时, 郭瑾正沉浸在瑜伽练习当中。

    对面的雪衣少年盘腿而坐、五心朝天,似是在闭目养神,宽松的衣袍滑落在蒲垫四周, 门口的光影漏进室内,就如山巅之寒梅,海底之玉珠, 竟是说不出的意蕴悠远。

    青童不由屏息退后,生怕行止鲁莽,惊扰了公子清修。倒是郭瑾听到响动, 率先偏头来瞧,“可是有事?”

    思及门外来人, 青童忙回神恭声道:“回公子, 有位曹氏公子前来拜会。”

    曹氏公子?郭瑾眉头微紧, 想来定是曹昂了。

    郭瑾拢袖起身,正要就此迎出门去, 青童又似想起什么般,忙复接道:“彧公子亦随之左右”。

    彧公子?郭瑾身形微晃, “你是说文若兄?”

    青童敛眉称是。

    思及这段时日她与荀彧之间莫名神似冷战的氛围,郭瑾叹息几声,仍是快步朝门口赶去。一路上却是在想, 曹昂与荀彧又是怎么认识的呢?

    脑中反复无解。

    郭瑾脚步不停地行过府中长亭。此刻兄长同二郎正于亭中厮杀对弈,郭嘉棋术不佳,二郎亦是棋臭, 两人一时不分伯仲,僵持之间,二郎迫于郭嘉的淫威,只得委屈摇起了白旗。

    不下了不下了。

    再多对几局, 自己恐要被此人扔出府去。

    小小年纪就已掌握基本求生素养的二郎,眼尖瞧见郭瑾匆匆行过的身影,忙倒腾起两条小短腿,亦步亦趋地跟在郭瑾身后。

    郭瑾听得身后的脚步声,不由抽空瞧去,二郎的小嘴撅得老高,似是受了极大的委屈,一副敢怒不敢言的可怜模样,郭瑾颇具同理心地拍拍他的脑瓜,只道:“习惯便好”。

    二郎泫然欲泣间,两人已行至门口。远远地,郭瑾便瞧见那道熟悉至极的高挑身影。那人今日难得换了身颜色极浅的月白襜褕,整个人更显气质淡静,偏生容貌俊逸无双,似乎叫人总也看不够一般。

    郭瑾干咳两声,总算沉下心来,继而瞧向那位有过几面之缘的曹家公子。

    与荀彧不同,曹昂身上明显多了几分挥毫天下的少年意气,他眉宇间透出的明媚与舒朗,莫名就给人一种极为贴切亲近之感。

    若说荀彧似水淡静,那曹昂便是如火热烈。可他的这份热烈,却又不会让人觉出过分,他甚至可能比任何人都更为崇尚君子之风。

    这样热烈明媚的少年,郭瑾总觉得不该只有史书上那寥寥几笔的记载。

    见她若有所思,曹昂率先开口笑道:“瑾兄?”

    郭瑾闻声拱手:“不知曹兄到访,瑾或有怠慢,还望海涵。”。

    曹昂眉目上挑,亦同她端端回揖:“昂早有拜访之意,幸得荀兄甘为引路,若有叨扰之处,望瑾兄不吝海涵才是。”

    听曹昂主动提及荀彧,郭瑾颔首称是时,视线不自觉重新投向此人。荀彧不知在想些什么,目光就这般直直凝在郭瑾身上,此刻与她猛然相对,一时来不及错开,竟忍不住面色微红,极不自然地提前踏进门内。

    郭瑾:“……”

    男孩子的心思也太难猜了吧?!

    她现在严重怀疑荀彧是在同她怄气啊摔!

    郭瑾还未及反应,二郎便已极为狗腿地凑上前去。自荀彧处收回视线,郭瑾牵引着曹昂进府小憩。两人并肩而行,步伐不紧不慢,许是难得如此良机,平日里惯爱言简意赅的曹大公子,如今竟似打开话匣一般,同她聊得投机。

    言语间提及曹操。说是自家父亲对郭瑾赞不绝口,平日里总是让他得空多向郭郎学习请教,谁知他还未及亲自拜会,两人便于元夕大论机缘偶遇。

    郭瑾敛眉浅笑,句句应声。

    及至书室,郭嘉早已遣人备好茶点小案,几人分席而坐,气氛渐酣。所聊内容从上元之论,到经学典义,复到当今时局。

    话及此处,曹昂也不见外,只朗声询道:“瑾兄以为,当今之势何如?”

    郭瑾心头一紧,她总不能告诉曹昂说,你快些收拾收拾跑路吧,再有不久,灵帝刘宏就要翘辫子了。

    佯作淡然地举盏品茗,郭瑾不自觉朝对面正襟危坐的男子瞧去。荀彧此刻一丝出声的打算都没有,他的目光沉沉,就着曹昂问话的时机,毫无遮掩地落在郭瑾身上,似乎想将她烧出一个洞来。

    郭瑾只觉喉咙发干,额顶上都似有热气缠绕蒸发,思及雒阳之乱,郭瑾忽而掷盏嗟叹一声:“不知诸君可曾听闻董卓之名?”

    显然没有料到郭瑾有此一言,连带着郭嘉在内的几人皆是一怔。

    荀彧终是开口答道:“瑾弟是指那并州牧董卓,董仲颖?”

    郭瑾颔首道:“正是此人。”

    曹昂终是忆起些模糊的印象:“据闻此人违抗圣令,拒不上交兵权,又停滞河东,并未入并州赴职。”

    灵帝尚在,董卓便已知晓虚职与兵权孰轻孰重,并毫不拖泥带水地做出了抉择,这种魄力与野心,实非常人能及。

    见郭瑾并不答话,曹昂反问:“虽是如此,董卓远在河东,又非兵强马壮,瑾兄何以独独提及此人?”

    这天下或大或小的军阀多如牛毛,董卓顶多算是其中颇具色彩的一戳,远未及独占鳌头的地步。

    郭瑾闻声反笑:“不够随口一提,曹兄不必过于当真。”

    见她不欲多言,荀彧忍不住出声圆场:“董卓之辈,恰似载舟之水,福祸相依,勿谓言之不预也。”

    闻此一言,本是优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