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和秦始皇恋爱的正确姿势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9章 学问它本无国界(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董慈自是不可能让兴平敲锣打鼓的叫她起床。

    董慈晚间比之前早睡了将近两个时辰, 寅时不到她就醒过来了,所以等兴平来叩门的时候,她已经自己洗漱好在整理文籍了, 倒是惹得兴平即惊讶又高兴。

    董宅麻雀虽小,但前院后院一应俱全, 后院里有个小花园, 花园里围着院墙边铺了青石板路, 正好适合董慈。

    董慈对练剑没什么兴趣, 去了就围着花园跑, 不间断速度匀称地跑上一个时辰,跑下来也是头晕眼花浑身是汗。

    兴平对她这种敷衍的练法十分不赞同, 让她好好练剑, 董慈狡辩说剑术不高的情况下, 对战死得更快, 跑得快些逃命更要紧。

    她说得挺有道理, 兴平乐呵呵笑起来,倒也不再管她了。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这么坚持了两个月之后, 董慈算是养成了习惯, 跑起来也没那么累了。

    董慈盼赵政召见还盼了几日, 结果吕不韦先送来了帖子, 说是相请她兑现当年的承诺,去东临书舍里一同著书立说。

    董慈原本便想去,接了帖子欣喜若狂, 暂且把旁的事都抛在了脑后,每日都泡在东临书舍里了。

    说是让她参详著书立说,但董慈原本就拜读过吕氏春秋,有了既定的思维,是绝对不合适插手吕氏春秋编著的,她多半都是听士子们的指挥,给他们打下手,负责查阅典籍供他们使用。

    东临书舍里的文籍数量是临淄书舍里的好几倍,董慈对整理文籍很有一套,两个月过去以后就成了东临书舍里的人工查阅机,哪一卷文籍放在哪一架哪一层她了如指掌,旁人一问她张口就来,精准的程度让吕不韦等人啧啧称奇。

    吕氏春秋堪称古代版百科全书不是浪得虚名,它也确实当得起一字千金的称号。

    董慈光只是看着这本文籍的成书过程都觉震撼无比,吕不韦著书立说的起点是放在囊括天地万物、纳遍古往今来事理的基础上的,因此字字必究,句句考据。

    一处论点每每都需要经过反复论证讨论,有时几个月都未必能有进展,士子们整理的过程中时常会请学宫里的各家学子们过来讲学商讨,涉及到个别学说分辨不明的,还会投递文书拜帖送往稷下学宫,或者寻找大家隐士的帮忙,或者央求董慈给荀子去信。

    浓厚的学术气息在咸阳城里掀起了一股热潮,各方古籍来回传递,多半涌进咸阳城里,东临学宫东临书舍名气大增,乃至于各国君王纷纷效仿,君王手里有钱有事,在都城里开一个或大或小书舍,也全了求贤若渴的好名声。

    拾人牙慧效果虽说弱了些,但总比无所作为被世人诟病的好。

    如此之多的士子涌入咸阳城,有一部分原因还得归功与吕不韦的实施的新法仁政。

    秦国应允了士子联名书的提议,善待韩魏两国兵俘,并且慷慨伸出援手救治赵国时疫之地的消息散布开来以后,天下士子为之震动,世人纷纷言秦相吕不韦乃高义之士,或可相交。

    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闻吕不韦正在咸阳著书立说,经由荀子同意,抽调了百家各家弟子两名,聚集入秦,赶往东临书舍,天下各处学子士人闻声而动,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声势浩荡的学[潮。

    照荀子的说法,国有疆界,学问无疆界。

    士子们不顾秦魏争战远赴千里劳苦奔波,兴许只是因为一个字,一句理,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无论所立所学的学说合用不合用,能不能被用,都在努力寻找一张药方,一张能解救天下苍生的药方,所以义无反顾,身死亦成仁!

    董慈从一个来往多为利的经济时代来,这股在纷战之余刮起来的学术潮流彻底震撼了她!

    先哲们严肃庄重又热忱饱满的学术精神感染了董慈,让她这两年浮躁的心情也渐渐沉静了下来,和他们比起来,她差得实在太远了!

    他们是真正的学者,这是真正的学术精神。

    当年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创作,但无论是创作过程,还是创作的心态,和他们相比起来,她是真正的敷衍,从那种敷衍了事的心态,到敷衍了事的成果,她全都上不了台面。

    董慈在对待学术文籍以及任务这件事上,重新拿出了十二分的认真和热诚,成日泡在书舍里,得了机会便和旁的学子一样站在书舍外听稷下学宫学子和东临书舍的学子们谈天论地,谈政论道,有一日听着各家弟子讲述自己学派先祖的事迹,说孔子在陈蔡两国差点绝粮而亡口里还念叨着恢复周礼恢复周礼,说墨子冒死和楚王公输盘斗智斗勇只为解救跟他毫无干系的宋国,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董慈听着听着就入了神,被身旁同样做男子装扮的董媪给推醒了,小姑娘看着她哭笑不得,感慨道,“父亲说你是真喜欢文籍真喜欢做学问,阿姐原本还不信,现在看你这模样,想来不是喜欢,是特别喜欢了……”

    董慈笑了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她比这里的人多出来的这些感慨和感动,时代不一样,谁都有谁的好。

    有的时代多了些东西,相应的就会缺一些别的东西。

    比如像她,她喜欢文化研究,选题背景选的也是古文化,但她写论文做论文的时候,没有这种认真投入的态度和行为,当年她还因为论文完全是自己写的不捉刀不抄袭被导师表扬过,她也沾沾自喜过,现在想想实在是很可笑,自己写是最低级的要求,什么时候变成能沾沾自喜的事了。

    董媪只是偶尔过来听听,她和董毅一样,并不喜好这些,董慈怕她无聊,和她在一起也不太讨论这些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