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是遗憾,除了几篇文章之外,陈归宁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甚至连她生前的研究资料,也在那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了。
但早在78年之前, 她就有打算编写一本涵盖自己所知的古董鉴定书籍。只是, 一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梦想。而今, 那个“她”已经走了, 但现在的“她”继承了她的一切知识。同样的, 她也继承了她的梦想。
但首先, 她需要征求到身边的人的同意。
“……这件事,我也想过许多遍了。现在,古董高仿的手段越来越高明, 市面上滥竽充数的高仿也越来越多, 但鉴定的方法自从80年代以后很少有所突破。这也难怪,现在没有当年那么宽松的近距离学习条件, 许多古董孤品都被永久收藏……”
梅景铉坐在沙发上泡茶, 听她说着自己的理由。又漫不经心地问道:“所以你要动这个脑筋?”
她点了点头:“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幸运。”
梅景铉点了点头, 又道:“那你想怎么编写这本书?据我所知,只有成名已久的鉴定专家, 才有这个资格出版相关的专著。也只有得到文物保护协会认证出版的专著, 才会被纳入古董鉴定参考书籍的范畴……”
“你是说,我现在不适合写作这本书?”
“过了五十岁再写也不迟。”
“不成,那时候我的记忆就不如现在这么深刻了。”
随着岁月的变迁,关乎陈归宁的记忆势必也要慢慢地消退。总会有一天,她会完全忘记那一场往事的点点滴滴。至少在那之前,她需要记录下来。
“那好。”梅景铉同意了。
得到了梅景铉的大力支持后,她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编写一本书,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前一世,陈归宁花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写完那一本《陈氏鉴宝掌故》。毕竟,研究,探寻古代工匠奥秘的法门需要花费终身时间。其中的心得,体会,个人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人对古董鉴定的独到心得,都是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之后才能得出真知。
而她的心更大,视野更广。
她不是要编写一本科普书,也不是一本给古董爱好者,初学者的入门书。而是一本顶级专家才能一窥法门的文物鉴定书籍。其中大量的古董鉴定,古董修复手段,都是那英年早逝的陈归宁没有来得及教导给世人的财富。
可以说,她想把囊括了两段人生经历的所得全部记录下来。既是作为纪念,也作为见证——见证那个女人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见证我继承了她的一切,也如她一般,爱上了沉默于历史当中的匠心独具,爱上了流年当中的古色古香。
先头准备工作是收集资料。比如要去博物馆拍摄实物,这个需要经过博物馆的特殊许可才成。比如去上海档案馆查资料,这个就要经过行政许可了。好在梅景铉人脉关系宽裕,上下打点完毕以后,她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接下来就是三个月时间的专心致志。
三个月以后,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青铜仿古》——顾名思义,书中记录的是关于古董中的青铜项目的研究。主要编写了青铜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这几个青铜专项上去伪存真的手段和方法。
文章不仅仅讲述了每一件古董的起源,流传有序间,各地的制作工艺,分门别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如今那些高仿得神乎其神的手段,以及具体的鉴定方法等等。有一些高仿的工艺,是陈归宁死去后才发明出来的,她也要加以细微的辨别。
当然,她的目标不可能是一部书。毕竟古董鉴定上也向来讲究“分门别类”。她就按照瓷器,青铜器、杂项、书画、玉器、家具……这六大项为基础,再在六大项上分别撰写一本《仿古》一本《新鉴》。统共十二本书。用来彻底介绍古董的仿古工艺,和最权威的鉴定手段。
这是她的第一本完成品,完成的时候,年尾的钟声也悄悄走近了。她决定先将此书出版,然后再规划接下来的另一部《青铜新鉴》。
平心而论,她有些忐忑不安。因为,这完全是她个人的作品。
在编撰的过程中,梅景铉想找几位鉴定理论专家来帮她的忙。但小五拒绝了——她坚信自己的实践得来的知识,绝不是书本上的泛泛而谈。更何况,梅景铉和她自己就是如今中国数一数二的古董专家了,想找比他们更专业的……只怕要去香港请梅家老爷子。
她当然没有那个兴趣请梅家老爷子,甚至后来连梅景铉都很少请过来看看。
所以,这本书从头至尾是她的风格,她的作品。
联系好了出版社以后,她亲自与出版的编辑进行了谈判。对方很欣赏她的作品,也请教过专家人士进行了参考,那些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本十分专业的古董青铜器鉴定书籍。但出版商方面,希望她可以请到几位国内权威的古董鉴定专家进行推荐和认证,说是如此,可以帮助此书打好上市的广告,提高书的整体销量……云云。
她倒是认得几位目前住在上海的青铜鉴定专家,但请到人家来推荐自己的书的把握性不大。倒是沈遇安可以考虑考虑,于是她先去拜访了他。
将书的样品给沈老师傅观摩了以后,对方仔细看了许久许久。她发现老师傅的眼角渐渐溢满了眼泪,把书还给她以后,沈遇安才道:“没想到……你年纪不大,已经在青铜鉴定方面研究得这么深了。连我现在,都不见得比你还权威。”
沈遇安并不知道她的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