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日子,来点特别的美食。
这道美食,应该是本文提到的第一个菜名吧。
小天使们中秋节快乐!
---------
纸包鸡 - 梧州传统节庆美食文化的第一道菜、广西手信编辑词条修改义项名
纸包鸡,梧州传统美食。据考证,纸包鸡起源于清代,在梧州民间始创。自清代咸丰年间起,被列为梧州府府台宴请宾客的主菜。民国初年,梧州北山脚下同园环翠楼,掌厨师傅在选材、配料、刀工、调味、火候等方面,对纸包鸡的制作技艺作了全面提升,酒楼从此名声大振、客似云来。
传统的纸包鸡制作技艺,是精选本土农家散养三黄鸡为原料,将切好件的鸡肉用纸包鸡秘制酱料腌制后,以玉扣纸逐件包裹,再以花生油入锅浸炸而成。独创的隔纸浸炸烹饪法,锁住了鸡肉及调味料原有的味道,所以能保持鸡肉的鲜嫩甘滑、醇厚不腻,色泽金黄、气味芳香。
2014年,纸包鸡制作技艺有了进一步创新,一改以往的隔纸浸炸烹饪法为酱烤烹饪法。同年,“梧州纸包鸡制作技艺”项目入选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纸包鸡
分类
粤菜
原主产地
中国广西梧州
文化定位
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肖健
文化寓意
梧州春节节庆美食文化的第一道菜
文化特色
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一绝”
目录
1名家考证
2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
4文化定位的学术剖析
5文化发展的三次腾飞
6风味特点及制作方法
折叠
编辑本段
名家考证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纸包鸡作文化定位,权威认定,纸包鸡堪称梧州传统节庆美食文化的第一道菜!俗语有云”无鸡不成宴”,在中国,大凡节庆、喜庆筵席,以鸡肉作为主要菜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包鸡更打破了以往美食范畴中”食在梧州”必须”来梧州食”的传播地域局限,发展成为美食中的”广西手信”,充当了梧州本土美食文化产业发展引领者的角色,对”梧州手信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提升作用!纸包鸡进入”酱烤时代”,制作技艺和风味系列食品的创新,使得纸包鸡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文化外延得到了拓展、品牌价值得到了提升。
据肖健考证,纸包鸡传世150年,起源于清代,在梧州民间始创。自清代咸丰年间起,被列为梧州府府台宴请宾客的主菜。民国初年,梧州北山脚下同园环翠楼,掌厨师傅在选材、配料、刀工、调味、火候等方面,对纸包鸡的制作技艺作了全面提升,酒楼从此名声大振、客似云来。1983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烹饪美食大赛,梧州名厨陈北水先生应邀参赛,纸包鸡名扬京华,赢得了”中国一绝”的美誉!2012年,美食界知名人士林艳光,首创保鲜便携装麦劲堡纸包鸡,使传世150年的梧州特产纸包鸡发展成为美食中的”广西手信”,领潮梧州本土美食文化迈进产业化发展的崭新时代!2014年,林艳光创立新粤西楼,对纸包鸡制作技艺作了进一步创新,一改以往的隔纸浸炸烹饪法为酱烤烹饪法,使纸包鸡进入”酱烤时代”。2014年,”梧州纸包鸡制作技艺”项目入选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叠
编辑本段
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梧州纸包鸡制作技艺”项目入选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类别为民间传统技艺,申报和保护单位为新粤西楼,代表性传承人为林艳光。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撰写题为《纸包鸡入选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态流变特性引领梧州本土美食产业化发展》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指出,”梧州纸包鸡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给人的最大感受,它的最大价值、最难能可贵之关键,在于经历了150年的传承,仍然保持着活态流变的特性:纸包鸡作为一种大众日常美食和梧州本土代表性特色美食,纸包鸡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经历了长时间的传承,至今仍能明确地追索到它的渊源,而它又并非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固有状态,还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持着活态流变的特性和创新发展趋势,纸包鸡由此充当了梧州本土美食文化产业发展引领者的角色,对”梧州手信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提升作用!活态流变的特性和创新发展趋势,是纸包鸡文化的灵魂!
学术论文指出,根据文化定位和学术考证,”梧州纸包鸡制作技艺”(以下简称”纸包鸡”)的非遗文化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现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寓意和独创的制作技艺,明确的地域文化渊源流变,广泛、高度的社会认同。
1、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寓意和独创的制作技艺。
纸包鸡堪称梧州传统节庆美食文化的第一道菜!俗语有云”无鸡不成宴”,在中国,大凡节庆、喜庆筵席,以鸡肉作为主要菜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包鸡更打破了以往美食范畴中”食在梧州”必须”来梧州食”的传播地域局限,发展成为美食中的”广西手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