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皇太女后搞基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7章 修路(捉虫完毕)(第5/6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道:“阿娘,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还是她家嫂子道:“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依我看,不如析产分居,就看你将来还想不想再嫁了。”
    析产分居,就是两个人分开,但是不和离,各要各的银子,各住各的院子,孩子一起养,她还占着妻子的位置,孩子也占着嫡长子的名分。
    她就道:“不嫁,男人都一样,我嫁什么,析产分居吧,嫂嫂,我自己开个铺子,也能养活自己和阿治,你帮帮我,我念你的好。”
    她娘家嫂子嗐了一声,“你也是我看着长大的,我早就看不下去你那夫家人了。”,还敬佩的道:“并不是”
    ……
    铃州。
    铃州的人都往阿寒族居住的盐城去。
    那里在大规模的由朝廷组织采盐。这些盐,以前是不能吃的,但是现在却能吃了。
    这都是因为皇太女殿下的恩德。
    “咱们铃州以前多穷啊,光守着这盐,还不成吃。”,一个乡绅道:“后来盛将军去了一趟京都,求来了皇太女殿下的食盐方子,又接来了皇太女殿下身边的能人,这才有了如今的铃州,有了我们的好日子过。”
    这种话,四处都是有说的,大家都很认同,因为这不是皇太女殿下第一次给百姓们谋福利了。
    “那赤脚大夫,咱们镇里的,你记得吧?去年要不是他,镇上的老李不得直接嗝屁?哎哟,那大夫可是神仙手段,也是皇太女殿下派来的。”
    更别说如今在铃州城里开的万民医馆了。
    “如今,还教庶民认字了。”,乡绅只这一件事情想不通,道:“我真是想不通,教他们认字做什么?难道认了字,就不要做农活了?就能出人投地了?”
    旁边的人就笑:“皇太女殿下的心思,哪里是我等凡人能理解的?咱们只管享受着就行。”
    也是,不关他们的事情。
    两人便又去书铺里面选好书去了——京都刚运了一批好书来,他们想去看看。
    其中,两人还要去买一份报纸。那报纸不同于其他的报纸,而是一种【连载小说】形式的,虽然连载两个字是新出,但是细细品其意思,也觉得这两个字用的极好。
    那连载小说报纸上的故事,写的极为精妙,其中,乡绅十分喜欢红楼梦,对里面的贾宝玉是恨铁不成钢,他的好友却觉得宝玉是至纯至善,乃是世间少有。
    自然了,还有个别好友,竟然喜欢【霸道王女爱上我】这种特殊口味的,就是买报纸时,也要避着点人,找不认识的人去买了私下看。
    乡绅们有自己的悠闲日子,穷人们则是努力攒银子。
    “谁也不知道这盐还让采到什么时候,能赚到银子的时候,就赚吧,赚不到了,用攒到的钱,建座小宅子,有宅子在,这日子,就有盼头。”
    之前,哪里能有盼头呢?
    而且,管事的说了,之前云州像他们一般穷,可是现在看看,从云州回来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他们一日三餐,家里的桌子上都有肉。
    肉,是最能吸引人的。于是便有了盼头,一天一天的日夜不停,就想多做一点,多赚点银子,可是管事的不准。
    “有银子赚,但是也要有命在,殿下可是有发了令法下来的,一天不能超过六个时辰。”
    既然不能加班,那就只能想点其他的办法赚银子。因为采盐的推行,这附近来了很多外来的人,吃饭住宿,就算是吃住在盐厂,但是总要出来逛街吧?
    住的好,吃的好,就有闲心想其他的,甚至有铃州城当地的人将女儿嫁给这些外来人,希望他们可以留在当地。
    铃州城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架势,就跟去年的云州一样。
    但有些地方,却是顾及不到的,比如铃州大山里的乡村。
    穷,实在是太穷了,这里弯弯绕绕的路,进山就好像进地狱,要过九九八十一道弯才行。一般人不会来这里,这里的人,也不外出。
    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出过山。
    从京都来的工部小吏,看着铃州这些山的地势,在心里描绘后,跟盛风延道:“可以把路修进去。”
    修路,一定要修路。
    因为没有路,这里才穷,因为出山太难,这里的人才不想出来,但是,里面的山,可以开荒,里面山上的药材等,可以利用。
    铃州有盐,就代表有钱,到时候,铃州还要像云州一样,创办一些厂子,比如药材加工厂。
    盛风延大笔一挥,“那就修!”
    于是,清晨,铃州一些被选中的山中小村也不再是宁静。伴随着一阵大喊吆喝声,开启了修路的第一步。
    ……
    相比于铃州,大家对于开采盐的热情和熟悉,刚开始引回青州的种植技术,就让人战战兢兢。
    就是越子詹,也有点拿不准。他如今练完兵就跟这些京都来的农科生一起搞种植。
    “你们这地方,常年光照时间长,无霜期也长,还有足够的热量和生长期的降水,且这里的土质也好,我们做过试验了,很可能适合大规模种植棉花。”
    棉花这种好东西,本是在晋国生的好,其他的国家也想引进,但是活的几率不大,所以,禹国的好棉,都是从晋朝购买的。
    “皇太女殿下早在去年四月,就让人去晋国那边移植棉花了。”
    那人说完,还感慨道:“咱们守着铃州这块种棉花的宝地,却多年穷困,着实是可惜了。”
    盛风延就一边欢喜一边骂自己,“这些年,精力都在练兵上,也没想过将棉花啊蘑菇啊什么的移来种种,啊呀呀,真是太好了!”
    他们的心都在政治上,都没有想过什么发展民生——说实话,估计也就他们禹国现在想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