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鲤文完结后,女配重生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4章(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她重生不是为了死亡。

    顾知灼的眼中蒙着雾水,难以忘切的怒火和恨意在胸口灼烧,化为了喉间的腥甜。

    她硬生生地咽了下去,嗓音沙哑道:“我后来沿途还去了好几座城,西疆这片土地没有忘记镇国公顾韬韬,忠魂埋骨,马革裹尸,爹爹值得。”

    顾缭缭发出一声低低的呜咽,又死死地咬住下唇。

    顾白白沉默了一会儿,招手把她叫到跟前,轻轻拍了拍她的额头。

    镇国公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蝉茧,被束缚得牢牢,如同当年的东宫一样。

    废太子得百官信服,万民归心,哪怕当年事出突然,废太子若是要放手一搏也能翻身。然而大启朝当时还不到四十载,东宫所承载的太多太多了,稍一翻腾就会危及江山。

    夭夭这趟出去,是在这蝉茧上撕开了一条口子。

    谢应忱淡声道:“可调晋王世子进京,把姜有郑扶上总兵的位置。”

    顾白白的眼中掠过一抹精光。

    他温言道:”先帝在南巡途中驾崩后,晋王拿出了传位诏书,因着这份从龙之功,扶摇直上。后又占了国公爷在西疆的战功,晋为亲王。”

    “如今朝上三党林立,唯有晋王是靠着今上的恩宠和偷来的军功横空出世的,又时常制压着卫国公和内阁,若非皇帝偏帮,晋王早被二党联手压下。”

    “晋王心知自己底蕴不深,让世子植根西疆,意图把西疆整治的和镇国公府的北疆一样。”

    他点到为止,但顾白白听得懂这言外之意。

    皇帝多疑,容不下镇国公府,自然不可能容得下意图把西疆收入囊中的晋王。

    顾白白剑眉一扬,他的指尖轻轻敲击轮椅的扶手。

    谢应忱是想向自己证明,他有足够的实力和底牌,并非是为了镇国公府而选择了夭夭。

    他没有拿顾家当作打手,而是合作伙伴。

    “三叔父,您觉得如何?”他微微笑着。

    叫什么叫,现在叫三叔父还太早!顾白白轻咳了一声,严肃指正:“别瞎叫。”

    “你既然来了,就帮着待客吧。”

    他说完,也不管谢应忱同不同意,就招呼了陈今道:“挂白。”

    现在?顾知灼呆了一瞬,不等大哥了?

    “灿灿要回来了。最早今晚,最迟明日。”

    挂白意味着府有大丧。

    门口的白灯笼一挂上,京城各府很快就知道了。

    在顾知灼走后不久,皇帝在朝上宣称大凉归还了镇国公的遗骨,所以,是顾家扶灵回来了?

    这么一想,也是合理的。

    毕竟若是顾太夫人有个三长两短,顾家也该报丧才对。

    有相熟的人家主动前往吊唁,一来二去的,确认了灵堂确是为了先镇国公顾韬韬而设。

    镇国公府门前顿时车水马龙。

    整个京城就像是一汪湖水,荡起了阵阵涟漪。

    连身处深宫的皇帝也知道了,眉头紧皱,冷笑连连:“镇国公府倒是颇懂收买人心之道,三年前就设过灵堂了,如今还要再挂白,这非要让人再记起那个顾韬韬。”

    “还有呢。”

    正在回禀的是乌伤,他一板一眼道:“顾大姑娘是今晨踏进京畿的,中途去了一趟太清观,黄昏前回了镇国公府,其后不久,镇国公府挂白。”

    “镇国公的棺木如今停灵在镇国公府内。”

    “谢大公子如今也在镇国公府。”

    啪!

    皇帝手上的折扇砸向御案,他泛白的指尖死死捏着扇柄。

    谢应忱和顾家。自己果然是被他们给联手算计了,纵虎归山,亲手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

    自己没有看错,顾家果然早就有了不臣之心。谢应忱只是个病秧子,能活多久全靠天意,顾家想的只怕不是从龙之功,而是江山易主!

    谢应忱也是,竟为了一己私利,任由顾家肆意摆步。连他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

    皇帝在御书房里来回踱着,一想到自己跟个傻子一样,被他们玩弄在股掌心,皇帝胸口就憋得慌,整个人摇摇晃晃,李得顺吓得赶紧过去扶他。

    皇帝搭着李得顺,缓了一缓又问道:“西疆那里可有新的消息。”

    乌伤恭敬道:“暂且没有。”

    “你让阿旭盯着镇国公府和谢应忱。”皇帝有些气虚,抬手打发了他下去,不一会儿,御书房里传了太医。

    太医们来来去去,一直守到天亮,皇帝又是一夜没有睡着。

    这些天来,皇帝都是如此,只能靠着安神汤入睡,每每睡不到一个时辰就会醒过来。

    各种各样安神汤的方子换了一个遍都没用,也只有清平的安神符能让他睡个好觉。

    “去把清平给朕叫来。”

    皇帝说完这句,揉揉胀痛的额头,去了朝上,面无表情的坐在龙椅上。他看着百官一跪三叩头,然后就开始了例行争吵。

    他在龙椅上坐了整整六年,已经习惯了。

    大事小事,他们每件事都能吵,吵完就请他定夺。这六年来,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皇帝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为君之道。

    党争党争,最忌的就是就是让某一派坐大,所以,只需要平衡就行。

    十天前,为了淮河溃堤一事吵了三天,皇帝应了宋首辅所请,先把蒋为安派去赈灾,再议怎么处置相关人等。

    后面又开始吵要不要给淮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