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冤种弟弟,在线捞兄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8章(第1/6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说起此人, 苏辙也是有几分印象的。

    当时他被苏辙拉去汴京的一文社,见到了这位才高八斗的章衡。

    不过一篇策论,就足以叫苏辙看出他的本事, 的确是个不容小觑之人。

    苏辙笑了笑:“如今殿试在即, 就算想要临时抱佛脚也是来不及的,不如就这样吧。”

    “如今前三甲的学子想必已被官家定了下来,如今就算再怎么提防, 也是做无用功。”

    “再者说了, 会试中学问才是最要紧的,旁的倒是其次。”

    苏洵仔细一想,好像是这个理儿:“倒是我想多了, 竟还不如你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想的周到。”

    即便殿试还没敲定前三甲,但他却是忙的很,并非忙着广宴宾客,而是忙着写信回眉州, 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程氏。

    在苏辙的记忆中,历史上的程氏在他们兄弟俩入仕没多久就去世了。

    如今程氏的年纪并不算大, 大概是因多年操持家中琐事,再加忙于纱縠行的生意彻底亏空了身子的缘故。

    这等事, 苏辙便是想一想都觉得心里难受极了,直到:“爹爹,您将这好消息告诉娘时也别忘也与她提上一提, 如今纱縠行的生意能放就放吧,她年纪不小, 再受不得操劳, 该以身子为重才是。”

    从贡院出来后,他写给程氏的信中就提到了这件事, 更是与程氏说去年秋天杏花楼给的分成数额巨大,要程氏不必再为银钱费心。

    但他想,以程氏的性子大概不会将他的话听进去,所以请苏洵再劝上一劝。

    苏洵面上笑意更甚,连声道好。

    很快就到了殿试这一日。

    一大早,苏辙就与苏轼早早起身,进宫去了。

    殿试之前,苏辙等十来个学子皆在外等候,免不得闲言几句。

    一个个学子是互相夸奖,苏辙本就话不多,到了这等场合话就更少了。

    其中三两个学子看到他时是愣了一愣:“没想到一甲中竟有你年纪这样小的,真是后生可畏啊……”

    苏辙含笑点头示意。

    除去他们兄弟两个,这一干人中年纪最小的就是章衡,却也有二十六岁。

    说起来,苏辙比他小了将近十岁。

    任何一个被誉为“神童”的学子看到苏辙,都会觉得有几分害怕的。

    对,不是嫉妒,不是惊慌,而是害怕,正因他们一个个皆靠着勤学苦读才走到这一步,才知道苏辙兄弟两人该是何等厉害,不是光凭着聪慧过人或勤奋上进就能与他们并肩站在一起,而是有极大的韧力与拼劲的。

    更别说这兄弟两人还极得欧阳修赏识,可见人品也是没话说。

    这叫他们如何不害怕?

    苏辙与苏轼两人感受旁人投来的目光,像没看见似的,镇定自若。

    当然,苏辙的镇定是真的。

    至于苏轼嘛……自然是装的。

    很快就有内侍迎了过来:“……请随奴才来吧。”

    苏辙一行便跟着内侍走了进去。

    御书房内正坐着官家,这人是宋仁宗赵禎,据说仁善且脾气很好。

    他身边站着欧阳修等几位大臣,其中有梅挚,还有几人苏辙虽不知道名字,却也觉得有几分面熟,都是他曾在欧阳府上见过的。

    官家看着面前一众学子,本就和善的面上皆是笑意,依次询问每个学子,问来问去,无非是问他们是哪里人,如今多大年纪,对最近的汴京与朝堂有什么看法。

    问到苏辙时,官家的问题是更多:“……朕看过你的文章,写的十分老练且有自己的见解,完全看不出你才十七岁,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苏辙正色道:“多谢官家夸赞。”

    官家依旧是面色含笑,话锋一转,又道:“不知你可有定亲或成亲?”

    这话问的苏辙一愣。

    别说苏辙愣住了,就连欧阳修都有些不明所以——官家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想为苏辙说亲?

    一时间,就连欧阳修都忍不住为苏辙捏了把汗。

    若苏辙真被官家瞧中,尚公主的话,那苏辙一腔才学岂不是无处安放?想要入仕岂不就难呢?

    好在苏辙想也未想,恭敬道:“回官家的话,草民已定亲,此人是草民娘娘的娘家堂侄孙女,与草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哦?是吗?竟这样有缘分?”官家看着他这样俊朗的面容,只觉十分惋惜。

    官家又多问了几句,问苏辙师从何人,问苏辙最近在汴京风头正盛的苏洵,问苏辙在汴京过的可还习惯……一个个问题,问的十分仔细。

    这下,谁都能看出官家对苏辙十分上心。

    除苏辙之外,官家也就对苏轼与章衡最为上心。

    一场殿试下来,苏辙等人则退了下去。

    两日之后,则是“金殿传胪”,一大早苏辙又是早早起身,身着公服在殿内听唤。

    这一刻,就算苏辙都有几分激动。

    好在很快他就听到抑扬顿挫的声音传入耳中——第一甲第一名苏辙!

    这一刻,苏辙顿时生出恍若隔世的感觉来。

    他中了状元?

    他竟中了状元?

    即便他十几年来一直有心藏拙,但寒窗苦读十几年,不光是他,任何学子只怕在心底都憧憬过这一天的。

    羡慕、嫉妒的眼神顿时如潮水一般涌向苏辙。

    苏辙熟视无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