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造神年代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章 小透明(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审讯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香,似火锅非火锅,鼻腔深处几乎能感觉到辣椒和牛油微粒。两大碗冒菜就白米饭,张翰默默看着朱越吃完,自己干吞馋涎。他的屁股已经重申过判决:这辈子再也休想。

    朱越心满意足,把外卖盒推到一边:“多谢长官,这个比猪排饭强多了!您问吧,我一定老实交代,有什么说什么。”

    张翰盯着他不说话,心生警惕。这小子没有案底。然而身在人命案中,跟“警察”打交道异常放松,还敢油嘴滑舌。

    他探过身去,一巴掌扇在朱越后脑勺上。用力不大不小,没把他打离椅子,但足够懵一阵。

    二号旁听室中,几个年轻人都有点不安。只有王招弟在杭州呵呵笑出声:“你们别紧张。张……张Sir很有章法的。正题一句话没说,已经进入场景了!片儿警大爷收拾街坊小淘气。”

    「–」

    “你家是兰州的,怎么吃那么辣?”

    朱越畏畏缩缩坐正,看他没有再来一巴掌的意思,才答道:“来成都十年,早就习惯了。”

    “西华大学的伙食开得好吗?”

    “食堂一般。街上什么都好吃。”

    “所以你一点都不想家?不想你妈?从来没回去过?第一个暑假打了五十五天游戏?”

    朱越无言以对,抬起头来。对面的张警官是便衣,来头不小。显然已经查过他祖宗十八代,还有每一年、每一天的数字踪迹。恐怕连他的内裤花色都清清楚楚,淘宝交易记录永不消逝。但这算什么审讯?

    张翰安慰道:“算了,我又不是你爸。那你毕业了又为什么不工作,在成都瞎混?”

    “找不到工作。不是我不找。我的求职记录,十几个版本的简历,您应该都有吧。”

    “嗯。比较文学系。这算什么专业?听都没听说过。给我解释一下?”

    “就是……把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文学放到一起来看。看彼此有什么区别,各自脑子里是什么套路。”

    张翰有点意外:这小子居然没有背书。

    “为什么读这个?有意思吗?”

    “本来觉得有意思,所以选了。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现在觉得很没意思。”

    “为什么?”

    “文学,中国的、外国的,都已经死了。比较文学就像比较尸体学。”

    张翰笑道:“人笨怪刀钝!又不是没看过你成绩单,除了四门外语都一塌糊涂。要说比较尸体学,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昨天刚比较过一批。”

    朱越又无言以对,如坐针毡。这个警官全程唠家常,仿佛自己是巨星级别的连环杀手,他准备退休后写畅销书。到底犯了多大的案子?

    「–」

    张翰悠然喝茶,等他自己凑上来。耳塞中传来分析员的初步报告:两个分析员都同意智能审讯系统的阅读和归类:智力中等偏上,语言和词汇特征完全符合履历,从一开始就没有说谎倾向,轻度焦虑,防卫心理很弱,操纵/被操纵指数为0.35,远离反社会人格红线。

    唯一的意外是注意力类型。从社会背景和履历来看,朱越应该是标准的手机型注意力。他的早期求职面试记录中,也确实有四次标注为手机型注意力,因此被淘汰。然而智能审讯系统显示他今天没有一次强迫性漂移,注意力波动间隔很长,而且不跟随环境引导。整体指标处于任务型注意力和课题型注意力之间。

    这并不是长时间在线游戏的后果。那种“任务”类型张翰从前见过很多,注意力峰值强度很高,任务内并行处理能力强,但很容易被杂乱的环境信息带歪。稍微上点档次的智能人事分析系统都不会被骗过。工作哪有那么好找?

    「–」

    朱越终于惴惴开口:“车祸死了几个人?”

    “七死十二伤。死者包括一个未成年人。”

    “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没看交通灯……当时太急,也太黑。路面上本来没车的,不知怎么突然冒出来了。”

    男分析员马上在耳边说:“罪孽反应很低。共情能力有点问题。瞳孔和……”

    张翰偷偷竖起一根食指让他闭嘴。肚子里骂道:节奏感远远不如智能审讯系统,离下岗也不远了。

    “那你认为是谁的错?”

    “那个骗我手机的。他们是两个人一伙。”

    “你把经过再讲一遍,从卖身份证到车祸。”

    算上第一天来例行公事的交警,这已经是第三遍。朱越耐心很好,慢慢讲来,条理比第一天清楚很多。后台分析的机器和人员有了新素材,又在忙活。张翰对全部细节早就滚瓜烂熟,这次专听他的侧重点和情绪,越听越疑惑。

    朱越对白大褂事件无所顾忌,讲得绘声绘色,甚至给他普及了几个游戏术语,还问阿根廷这两天混得怎样。对万国宝事件似乎真的毫不知情,匆匆几句带过,这次把“奇点”都念成ji。说到车祸他才慢下来,皱着眉头,仍然在奇怪自己为什么没死。

    张翰忍了又忍,还是决定先掩护一下那个关键问题。这小子真不像是装的。

    “你什么时候发现手机被掉包了?”

    “我从游戏里出来,急着给朋友发消息,才发现的。”

    “什么朋友?”

    “嗯?他在苏格兰,你们是不知道……一个糟老头子,搞天文学的。我翻译过他的书,叫《摇篮时代》。”

    “但是你今天的口供跟那天发的消息不一样。你那天说的是‘七点’。”

    张翰给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