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冷驸马竟是白切黑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85章 if线暗恋成真(一)(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我确实想尚主。”◎

    近日上京城热闹极了, 接连发生好几件大事。

    陆三小姐与谢侯和离,带着儿子回了娘家,无论对方如何恳求, 甚至跪在陆府门口, 都没能让她回心转意;

    “侯夫人而已,我不要了。”

    陆三小姐铮铮傲骨,身后站着兄长和回门的姐姐姐夫,甚至连陆老祭酒都出来为女儿撑腰, 一时成为上京百姓口中的美谈。

    谢侯原本得到佳人便实属偶然。

    何况满上京谁不知晓谢侯懦弱平庸, 空有世家家主的名头,对上陆三小姐那个事事翘楚的麒麟子兄长,被嫌弃也实属正常。

    然而上京闺阁女郎们显然更关心另一件事,那就是跟着母亲一起回陆家的谢公子, 谢洵。

    他是上京城中年轻一辈的风云人物,自幼家世显赫,集两家宠爱于一身, 天资聪颖, 十七岁时便夺得榜首, 一举成名。

    只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难免居高临下;

    陆老祭酒欢喜的同时亦想磨一磨他的傲气,遂向当今陛下请求将外孙外放至兖州, 从底层体会百姓生活困顿。

    兖州已有节度使,上下官员沆瀣一气,自成一统, 并不把外放的状元郎放在眼里。

    谢洵去兖州的第一年, 许多事务都没办法完美地解决, 整个兖州官场像是从根部坏掉的朽木,蠹虫太多,啃噬所剩不多的根基。

    本是京城锦绣堆里养出来的公子,可他来兖州的第二年,却真正洗去身上铅华,想搏一把,也体会到外祖父来时叮嘱他的——

    “为官者,当守民,守初心。”

    仅用两年时间,谢洵从被兖州官员轻视的小谢大人,给了这群贪官们致命一击。

    年轻人的韧劲足,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他刚正不阿,不与名利权势同流合污。

    依律法,该斩首的斩首,该杖刑的杖刑,幸而朝中有陆老祭酒和卫老尚书等老臣替他周旋,少帝终于当着文武百官宣布兖州官员的结局。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熬过那个艰难的开头,后面的一切便格外轻松。

    而今年年底,也是小谢大人外放兖州,期满回京的日子。

    昔日第一公子归京,方及弱冠便在京中打出了响亮的好名声,得新帝赏识,又有强硬的家世做后盾,身边更没有莺莺燕燕。

    得知谢洵不日回京的消息时,上京权贵人家无不激动,早动了和这位谢大人结亲的心思。

    可偏偏,这边求亲的媒婆还没上门,一个惊天噩耗便砸在了众人头上。

    那就是靖阳公主回京时,当街遇刺,却正巧被刚回京的谢洵救下,公主隔帘对他道谢。

    能在京城中扎根的人家也不是糊涂人,揣着十八个心眼子,就算本无所谓的事情添油加醋一番,也变了味道。

    得知此事的人纷纷揣测起来,难不成公主也看上谢大人了?

    可是凭她那传遍上京的恶名,就算她真对谢大人有意,后者也不会轻易答应她吧。

    二者若真结亲,谢大人做驸马……

    众人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同一个想法,那就是谢大人实惨,原本应当名垂青史的后半生,将不可避免地勾上一个污点。

    —

    宫城内,景和帝一脸担忧地站在漫长的丹墀上,踱来踱去,可见内心烦躁。

    然而当许久未见的女子身影出现在宫门时,他的神情又瞬间明朗,不顾身后内侍的劝阻,疾步小跑下台阶。

    “皇姐!”少年身子如抽条柳枝,剑眉星目,一身常服,发上冠冕微晃。

    跑到面前,他更是没忍住内心的激动,径直将元妤仪抱起来,转了个圈,少女短袄下的藕荷色裙摆在日光下宛如波荡的流水。

    “好了阿澄,快放我下来,这样跳脱,像什么样子。”元妤仪眉梢带着笑意,拍了下他的肩。

    元澄亲昵地蹭了蹭姐姐的胳膊,果真不再玩闹,轻声道:“阿姊,我好想你。”

    自宫变后皇姐避居承恩寺为父皇守孝,他们姐弟已有三年未见。

    元妤仪抬眸望向意气风发的少年,唇角微弯,戳了戳他的额头,“怎么还跟小孩一样。”

    少年摸了摸自己的头,眉间舒展,做了个鬼脸道:“朝臣都说朕有君王风范,只有阿姊见到我,说我还是小孩儿。”

    元妤仪心中仿佛淌过一道暖流,将少年冠冕下微乱的鬓发掖到耳后,“朝事繁忙,陛下还习惯吗?”

    她口中的称呼换成了陛下,元澄了然,从善如流地回答,少年眉梢扬起,对朝中人和事已经十分熟稔,信手拈来。

    元妤仪欣慰地听他说着,眼底的神情越来越骄傲,她为这个皇弟自豪。

    其实朝中事宜她也有所了解,这三年朝中也有她的人盯着,不会平白让江相压过皇帝的风头。

    说到最后,少年舔了舔干涩的嘴唇,忽然想起一件事,嗓音激动。

    “说起来,今日好像还是谢大人回京的日子,地方官回京,皇姐,你说我给他任什么职位好呢?”

    “谢大人?”元妤仪一时不知他说的是谁,疑惑地反问。

    朝中有几个谢大人?似乎没几个。

    陈郡谢氏在四个世家中中规中矩,论起势力,不及琅琊王氏,名望上又比不过杏坛讲学的崔家,但胜在家大业大,倒不求仕途坦荡。

    元澄兴高采烈地说,“正是宣宁侯的公子……”说到这儿,他话音一顿,又严谨地补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