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去, 但灾难过后的狼藉影响长远。
叶知夏是在开学前后回的帝都,原因无他,月月瑶瑶不能一直放在秋家。
林驰霄研究生入学, 叶知夏也升至大二了。不过在灾区留下的种子没有停止生长。
那边开设的工厂、店铺,以及设计公益的组织团队生根发芽,会随着时间流逝愈发壮大。
帝都这边特事特办,加上叶知夏的所作所为能起到带头作用, 关于福利院的手续过的很快。
差不多孩子们跨越半个中国到达帝都时候,就已经有一个温暖的新家等他们了。.
叶知夏回帝都先联系学校,尽量让孩子们尽快入学, 也亲自考察工作人员,确保不会出现贪腐或是苛待的情况发生。
灾后余温影响深远, 之后的好长时间,叶知夏都习惯于在家里准备些应急的东西。
比如能随时背走, 装有足够生存几天物资的应急包。
那些作为投资的房产里, 基本常年也会存放一点物资, 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个临时的安置点。
习惯于囤货和预案,有些时候自己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什么心理疾病。
直到翻看国外新闻时候, 看见了一个名词。
“末日准备者”。
这一类人群由来已久, 但近代造成这一人群的起因大概是美苏冷战时期。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 没有人是不怕的。
所以就有人以此为前提做了备案。建造私人的防空洞,储备足够吃一辈子的食物, 或是有钱些的, 准备一个永远能自循环下去的地下堡垒。
哪怕现如今苏联不经不在, 这样的人群依旧又很多。
而准备的不再仅仅是预防战争,还有地震、海啸一类的天灾。
这虽然是小众群体, 但并不能用“有病” “心理问题”粗浅的标签给其归类。
但弄清楚这些后的叶知夏,心态却平和的下来,那种从灾区带回来的创伤开始慢慢被治愈,也没那些焦虑的感觉了。
只是前一年做的诸多安排都被保留了。
食品厂所有能作为应急食品且耐储存的项目都沿用了下去,且还会推陈出新。销量不在考核范围,只要不赔的太狠且实用,就一直做下去,且一旦有意外发生,随时开绿灯,确保可以在24小时内大量生产。
户外用品方面也大致如此。
大量吸纳国内外人才进行产品开发,数年内就成了国内户外用品店的标杆,甚至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渐渐在国外也有了固定市场。
这一年叶知夏研一,她成绩优异,有没想林驰霄那样无辜休学两年,所以大三就拿到了硕博连读的保送资格。
林驰霄已经着手毕业论文了。他读到这里就不打算再往上读了。
月月瑶瑶都上小学四年级了,越往后越少不得家人陪伴。
他公司学业和家庭注定只能三选二。
叶知夏倒没再劝阻,多用心在学业上,至少不能砸了家里未来唯一博士生的招牌。
入冬时候,已经开始出落的亭亭玉立的月月瑶瑶每每出门穿的都像两只小熊。
穿衣服上面,家大人看的都很紧,生怕穿少了会冻着。为此怎么抗议都不奏效。
有时候叶知夏还是会陪两个女儿一块睡,床买的足够大,两小只长得再大都睡得下。
“妈妈,我听说南方那边都不下雪的,冬天都可以穿短袖。”月月手里搅着叶知夏的长发,一双眼睛怎么看都精得很。
叶知夏抽回头发,月月就换了一律。
看一眼愈发出挑的闺女,有些无奈:“想去南方过冬了?”
最近几年国内他们一家四口没少玩儿,而且几乎到一个地方就会买套房备着。
感觉总有一天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他们能落脚的地方。而这些在不久的将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至少看看没有雪的冬天什么样嘛。”月月低头往妈妈怀里一钻,一副不同意就耍赖的模样。
叶知夏抽过床头柜上的一本旅游册子,随手翻开两页。
“那就三亚?”
“冷吗?”
“穿泳衣也没问题。”
月月直接坐了起来:“那我先多买几套泳衣!”
换来了叶知夏的一个脑瓜崩。
月月抱住脑袋夸张的往后一倒,换来一阵笑声。
小学之前两个崽崽几乎一模一样,不过现在慢慢大一大了,区别也稍稍展现出来了。
月月的手脚都偏长,才十岁一双大长腿就不知道被递了多少名片传单。又是邀请她学芭蕾的,又是星探要挖她去演戏当童星的。
瑶瑶比她稍矮一些,比起月月的锋芒毕露,瞧着气质上就更温和一些。
也许是常年写书法的缘故,她性子沉稳内敛。但不内向,在学校就担任了不少职务,不止一次被夸稳重能成事。一看就是能有出席的好孩子。
俩孩子各有千秋,却都很优秀。
朝夕看着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只是有时候翻看他们堆积成山的照片时候,从五岁看到现在,成长就真的在无声无息指间,一晃眼就大了。
也许又会在某个不经意间成了大姑娘。
然后展翅高飞,越飞越远。
越是这么想,相处的每一天都显得那样珍贵。
一家四口还没出行,就有两个保姆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