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美食发家从七零开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2章 (一更)(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许阿姨,你们家的事同我没有关系。◎

    “胜男——”宋满冬把手上的桂花蜜放稳, 才起身准备去开门。

    迈出一步,忽的想起来他们前几日念叨的事,担忧着是不是寄往研究院的信丢了, 又或者是没人打开看。

    宋满冬劝他们再等几日。

    从这里到省城半天的时间,可寄信就会慢许多,少则三四天, 一来一回时间就更长了。

    这指名赵胜男的信不会是研究院的回信吧?

    宋满冬猜测着, 加快脚步。

    赵胜男也一跃而起, 从屋里跑了出来, 冲到宋满冬前面拉开了门。

    “我在我在!”

    她伸手抓过邮递员手中的信,激动不已, “终于来了!”

    姚娉婷和方宛也从房间出来, 兴奋的看着她。

    江志农慢吞吞走过来,“研究院的信?”

    徐清立在门口,没过来, 但也显然十分关心。

    “除了研究院还能是谁啊。”赵胜男双手握着信,“我得酝酿一下再打开。”

    姚娉婷等了一会儿,急的不行,“实在不行我替你看。”

    她说着把信拿了过来。

    赵胜男伸手追了一下, 又放下来, 巴巴的看着姚娉婷, “也行。”

    她对这封信予以厚望, 越是期待也越是害怕。

    姚娉婷捏着信封从侧面撕开,拇指和食指捏着信纸拿了出来。

    她抖开信纸,扫了眼赵胜男, 又看看一脸关心的大家, 清了清嗓子, 目光落在纸上,“胜男——”

    “这回信的人还挺自来熟的。”

    姚娉婷嘀咕着,继续往下读,“你说要请河东大队的人吃饭这件事,我是十分赞同的……”

    她话音一顿,将折在手里的信封展开,仔细看了上面的寄信人,“这是赵奶奶给你的信啊!”

    赵胜男接过来看了眼,失望起来,“我姥姥给我写信干什么?”

    “散了吧。”姚娉婷先挥了下手,随口回了她一句,“关心你呗。”

    嘴上说着,赵胜男还是仔细的看了信,看着看着忽的倒吸一口气。

    姚娉婷还在她身边,瞧见她震惊的模样,关心问,“怎么了?”

    “我姥姥把我的东西卖了!”赵胜男哭丧着脸。

    这不止没好消息,还带来了噩耗啊!

    “不会啊?赵奶奶不是这种人啊,她卖你东西干什么?”姚娉婷惊讶着,见赵胜男把信递给她,又朝下看了看。

    赵奶奶写道,“姥姥虽然支持你,可你也知道,姥姥的退休金要养我和你刘奶奶还有王叔,生活实属不易,给不了你太多支持。

    你应该已经向敬之借钱了吧?料想你一时还不上钱,姥姥做主将你的东西典当了些许,换了共四十一元,又添四元,一并给了敬之。

    若有多余,你径自朝敬之要便是。

    ……

    中秋将至,想来你也难回,我打算同你刘奶奶北上探亲,若有急事,先找敬之敬和。

    ”

    这信瞧起来温和又冷漠。

    姚娉婷同情的看了眼赵胜男,“至少赵奶奶是支持你的。”

    赵胜男对她姥姥的反应倒不意外,但,“我现在是真没钱了!只能跟大队上的人一样,干活挣公分。”

    可河东大队的工分值几个钱她现在清清楚楚,赵胜男抓了抓头发,苦恼叹气,“怎么研究院还没回信?”

    她瞧见还没回屋的人,病急乱投医,“要不然江志农你研究一下吧。”

    “良种的研究没那么容易,先培育,培育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之后稳定品质还要几年,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

    江志农解释完,幽怨的看她一眼,“你以为我不想么?我爸妈搞研究这么多年,也就改良了三个品种,他们还是正正经经的农大学生。”

    “真不容易啊!”赵胜男感慨着。

    “就算有回信,粮食增产也是明年的事了。”宋满冬说,“种地是最急不来的。”

    像她菜园里的菜,种下长得最快的如今也不过刚冒芽。

    也不知赵胜男现在会不会后悔那个决定,除此之外,她还有些担忧,“胜男,你要是钱不够……”

    “没钱有没钱的过法。”赵胜男叉着腰,“要是重来一次,我还是不会改变我的想法。”

    “大鱼大肉我吃过那么多顿,可河东大队上的大部分人也就这一顿。”

    她不为自己的疾苦后悔,唯独在陈家柱做坏事、陈小婶儿颠倒是非时迷茫过。

    宋满冬见她如此,便提议,“正巧现在活没那么重了,咱们的饭也精简些吧。”

    这样即便后面没了收入,也不会因为一时换餐饭难以接受。

    “行吧。”姚娉婷对吃喝并不热衷,更何况她还信宋满冬,“反正你做什么都好吃。”

    其他人也可有可无的点头,陆许山倒是有点儿一件,毕竟他独爱吃肉,但他没法买菜,也没钱,只好憾然同意。

    宋满冬想着得叫她们适应一下,但也没直接换做平常农家饭。

    先一点点改变起,粗粮细做,一时间大家倒也接受良好。

    高粱脱谷麻烦,但对河东大队的人来说,已经是份儿十分娴熟的工作了。

    到了这会儿,食堂虽然没关,但也离关掉不远了。

    大队的午饭已经从粘稠饱腹的饭菜,换做了汤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