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1章 画作与印章(第3/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道:“那咱们就选定这个‘明’字吧。”,方便记录密事。

    阎立本听说她要刻对章,便笑道:“这般对章最是要精巧,交给我去寻人就对了。”又与姜沃解释了,对章的复杂,不光在于刻的文字图形要对起来,极考验手艺。同时对章的选材也要紧,必得取自一块均匀的原石,上头的印纽(印章顶部的装饰)也得雕琢的对称才是好的对章。

    要做到两枚印章不能刻板的一致,却又达到放在那里,一看就是一对的效果。

    而选石材时,阎立本也很慷慨拿出自己珍藏的石料来请姜沃选。

    最终姜沃选了一块白荔枝冻石——当真是像一块大冰糖一般剔透,荔枝肉一般凝结的石料,内里还飞着一带极飘逸的红色。

    阎立本亲自出面,那匠便挪开了手上旁的印,先做这一对印章。

    不几日,姜沃就把做好的对印,拿了回来。

    果然是一对好印,印纽一日一月。原石里带着的那一抹红色也没有浪费,正好被雕琢成日章的印纽,宛如一轮微型红色旭日,而月的那一方印纽,则是纯白无暇的一弯细白月色。

    日印刻‘日’字与日形,用阳朱文;月印刻‘月’字与月形,用阴白文。

    处处相称。

    阎立本还送佛送到西,送了将作监今年新出品的几盒上品印泥。

    姜沃和媚娘各自执印试着盖在纸上。果然浑然天成,图形相接。且日月二字一看就出自一位大师之笔,虽然字简单,但若是换了人仿造,断不会有这样浑然一体的效果。

    媚娘取出这几日现赶做的荷包出来:“咱们一人一个。”用来装印章。

    姜沃为了搭配官服颜色,还是选了葱绿色的,媚娘则选了她一向喜欢的石榴红。

    姜沃取了月印,媚娘则拿了日印。。”

    媚娘抚着荷包上的穗子道:“虽说这印是为了将来一旦分开,彼此传递物件书信时有印证,但我更盼着咱们一直不分开。”

    媚娘拿到日印的第三天,终于在兽苑遇到了晋王。

    她正在拿了一把长木梳,给小猞猁梳毛,就见小猞猁的耳朵一竖,头抬了起来。

    动物从来比人敏感。

    媚娘回头,就见到晋王从兽苑大门进来。

    李治看到媚娘,也是不自知就脸上带了笑,脚步略加快走过来。

    彼此见礼。

    小宦官很灵地跑去拿肉去了——且说李治从不是真的软弱不能辖制宫人的王爷,他自有挑选和培养出来的心腹。

    他常带着这个小宦官来兽苑,自然早将人牢牢捏在手里。

    他早先便露出很看重这个小宦官的意思,常单独赏赐他,每逢年节给的也是厚赏。不是为了封口或是收买,而是让这小宦官除了依附他没有别的去处——晋王这样单独厚待他,去哪儿都喜欢带着他,这小宦官早被晋王宫里别人盯上记恨上了,都等着挑他的错。

    他也是个聪明的,知道一旦出了这个风头,晋王以后若是不肯护着他,他早晚要被人挑了错处送殿中省打死,于是早就跑来找李治磕头,求李治给他改名,表示跟过去一刀两断,以后只忠于晋王一个,晋王就是他最高的,不,唯一的主子。

    当时李治望着外头的山,直接简单就给他改了望山这个名字,配上他的姓,便是程望山。

    不过李治一般管他叫小山。

    能被李治挑中,说明小山本来就机灵,这下子更是死心塌地,别说晋王只是跟武才人说说话,让他适当回避,便是晋王让他去偷去抢,哪怕是令他去套麻袋打魏王一顿的这种刀山火海事,他也会咬牙去的。

    李治静了静神,就先将回九成宫后,不幸被李泰盯了数日的事儿告诉媚娘,解释了自己这段时间来不了兽苑的缘故。

    “那如今无妨了吗?”媚娘想问的其实是,你现在不用做‘被惊吓恐吓状’了吗?

    李治笑起来依旧很软:“父皇知道四哥训斥过我,便将我们兄弟叫了去,当面询问说开此事,又各自教导了一番。四哥近来,应当不会寻我的不是了。”

    “且四哥在编的书据说快要完稿了,他且要忙着去审书稿呢,近来也没空盯着我。”

    说起李泰在负责带领一众学士编纂《括地志》之事,李治便觉得,也不怪太子哥哥没有安全感啊。

    父皇实在是疼爱四哥过了头,居然还许他办文学馆编书,要知道上一个开办文学馆的就是秦王府,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就是如今朝上站着这群宰辅呢。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太子只要看着玄武门,估计就不免想起,上一个弟弟办文学馆的太子兼大伯李建成是什么下场,怎么能不介怀。

    可见人无完人。

    从前在李治心里,父皇就是完人,是神明。

    直到这三四年间两位哥哥为了储君之位内斗的如火如荼,而父皇纠结不能决断,又不舍得嫡长子,又不舍得委屈了大胖儿子,李治才渐渐看清楚,原来父皇也是人。

    是人就会偏心,会执迷。

    就像这一回,父皇听闻了四哥为难他,也只是将两人都叫了去,当面开解——在父皇心里,这就是两个儿子闹点小矛盾,说开就好了。

    李治从没指望就这一件事,就让父皇厌弃四哥,端看太子哥哥做出多么违背储君之道的荒唐事,父皇还在硬保就可知了。

    说来也奇,父皇自己当年能狠下决断,去玄武门将兄弟们干掉,但自己做了父亲后,却又死活不肯相信,自己的儿子之间会骨肉相残,顶多觉得他们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