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64章 楚王启安葬(第3/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知他们自己要当秦始皇了。

    “阿父啊阿父,我终于可以给你上谥号了。”

    秦王政拍拍自家阿父陵墓前的石雕。

    张良站在秦王政身后,满心嫌弃。

    谁家国君祭拜祖陵的时候是嬴政你这样?你也太不懂礼貌了。就你这样,还自称荀子教出来的学生?真是给荀子抹黑。

    荀子倒是没意见。

    祭拜先祖,那是登基大典前需要做的事。现在秦王政只是到长辈墓前说说寻常话,不需要太过繁文缛节。先王也不会怪罪秦王政。

    荀子的身体越发虚弱,瞌睡的时间越来越长。

    虽然他没有病痛,但人老了,精神不济,骨头疏松,哪里都不舒服。

    不过他还是撑着亲自为秦王政筹办登基大典,并将之后秦王政想要去各地封禅的大典都准备好。

    秦王政登基成为秦始皇后,会巡游一次天下,封禅各地神灵。

    这是秦昭襄王时期就想做的事,荀子已经准备了十几年的事。

    现在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荀子终于能把压了十几年的事完成了。

    如朱襄所想,有秦王诏令,又有朱襄劝说,春申君的家人同意将春申君起灵,与楚王启葬在一起。

    春申君遗孀面如冰霜,虽然知道这对良人更好,但心里仍旧郁郁。

    毕竟楚王启和春申君同葬,她就不能与良人同葬了。

    罢了罢了,不和良人同葬,与儿子同葬吧。

    李牧把朱襄送到目的地后,就匆匆返回楚国。

    朱襄留了下来,亲自督造祠堂和陵墓。

    春申君和楚王启没有多少陪葬品,祠堂也不需要修得多富丽堂皇,所以冬季休耕的时间,就足以完成工程。

    待祠堂建好时,附近许多士人来拜祭,其中不乏秦人。据说还有其他士人正从远方赶来。

    这是秦王钦点的君臣典范,值得现在士人和后世士人来拜祭……并许愿。

    朱襄看着祠堂中的松树上系着许愿布条,和池塘中的钱币,半晌无语。

    难道在树上绑许愿条,或者在池塘里丢钱币许愿,也是祖先刻在血脉里的事?

    什么祖先啊,别什么都往血脉里刻行不行!

    朱襄扶额,叮嘱道:“记得每天都派人去捞钱币,就当是维护祠堂的费用了。”

    春申君的遗孀住在了祠堂中,亲自管理祠堂。

    她听到朱襄如此说,板了好几日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就依朱襄公所言。”

    朱襄道:“还有,该和你儿子写封信了。现在楚国已灭,他已经可以出仕。我会把他带在身边教导。”

    朱襄本还想把信陵君的后人也带在身边。但他们不肯,非要为魏国守三代,到曾孙辈才出仕。他便只送了一些咸阳学宫的书籍过去,并叮嘱他们,就算不出仕,也可以去咸阳学宫求学。

    春申君的遗孀恭敬道:“是,朱襄公。”

    楚国终于灭了,她扬眉吐气。

    活该!

    一想到楚国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好一点的末代楚王,连尸身都惨遭侮辱,还是朱襄公亲自去讨要楚王启的尸身,才能让其入土为安。春申君遗孀把“活该”二字念得更响亮。

    活该!

    朱襄把祠堂建好时,楚国反抗的势头越来越弱。

    连项燕都觉得没有多大意思。

    他就算抵挡,又能如何?就楚国宗室那副模样,还不如自立。

    可项燕最终还是恪守了楚臣的底线,想了许久,放弃了自立。

    他本来想学楚王启自尽,但李牧派人问他要不要和家人见一面。

    项燕叹了口气。就算他想随楚王启而去,也还是要再见家人一面再说。

    现在的项燕没有朱襄原本历史中项燕那么洒脱。

    原本历史中的项燕虽然自己在军中,但他的家人族人都被安排妥当,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现在的项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余家人也在项城城破的时候被俘虏。他实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给他递了台阶,他便降了。

    不过项燕已经心死。他只是暂时活着。等他确认了家人和族人的安全后,与家人和族人告别后,还是会随楚王启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启或许没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时候都在针锋相对。

    李牧也知道项燕不会为他所用,只是找个由头让他晚点死而已。

    先殉一个楚王,又殉一个楚将,楚人可能就会对楚国又萌生过多感情,让秦国不好治理这一片土地了。

    何况楚王启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项燕去陪他。

    楚国反抗的势头随着项燕投降彻底结束。楚国宗室和楚国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了咸阳城,等待秦王政的处置。咸阳学宫诸多学子背着包袱来到楚国为吏,教导楚人学习秦律。

    楚国宗室和卿大夫一离开,大部分田地都归于秦国。秦王政奖赏完此战有功的秦军后,还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给当地楚人耕种。

    楚国庶人没想到秦国不仅没有没收他们可怜的为数不多的自耕田,还给他们分田,对楚国的想念立刻减少。

    朱襄回到楚国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展春耕了。

    然后,朱襄头疼的事应验——今年又出现极端气候。

    今年的冬天特别漫长,一直到了四月都还有寒冻,房陵(今湖北)一线都普降大雪。

    这别说春苗了,连人都冻死不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