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58章 荀子献计谋(第2/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虽然当了相国,但从秦王政到蔺贽、蔡泽,都不敢让荀子累着,所以琐事还是这两人做。荀子多了一个“看着”秦王政,不让秦王政又心血来潮冒险的工作,顺带教导秦王政。

    荀子端着热茶:“赵地归心,王也认为是朱襄和廉颇之由?”

    秦王政道:“有舅父和廉公的缘故,但深层次原因不是这个。”

    他从袖口取出一封书信:“舅父的信。”

    荀子没好气道:“我不看朱襄的答案,我问你的答案!”

    秦王政道:“我的……”

    荀子瞪。

    秦王政立刻收起笑容,板着脸道:“寡人之意,与舅父一致。赵国平民有粮吃,赵国士人有官当,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荀子颔首:“这就是民心。”

    荀子看秦王政,越看越满意,不愧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孩子,他心目中的圣王胚子。

    虽然有时候顽皮了些,但年轻人哪有不活泼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

    当然,什么一力擒刺客,这就该揍了。

    还好政儿自幼孝顺,朱襄和雪姬管得住他。若换了个独断专行没有约束的秦王,那又是一个“扛鼎而亡”。

    “燕国覆灭近在眼前,只剩下楚国。以秦国目前之力,不需要任何计谋,堂堂军势,即可碾压楚国。”荀子喝了一口茶,“你该想一想统一后,需要做什么事了。”

    秦王政道:“寡人会先免天下一年赋税,承诺一年不动徭役和兵戈。”

    荀子嘴角浮现微笑:“你能忍住?”

    秦王政严肃道:“能!”

    荀子笑着摇摇头:“和荀翁说实话。”

    秦王政脸上的严肃表情垮了:“荀翁,赋税肯定免。至于徭役和兵戈……咳,在农闲的时候征发平民在家乡附近修水渠修路是为了平民好,不算徭役;各地秦军剿匪,也不应当算兵戈。”

    荀子笑着叹气:“可以,你心中有数就好。只有这样?地怎么分?”

    荀子一下子问到了重点,秦王政在心里叹了口气。

    “寡人定要兑现军功。”秦王政道,“然后重新编撰户籍,分地。”

    荀子道:“地哪里来?”

    秦王政道:“宗室之地。”

    荀子道:“不够。”

    秦王政无奈道:“荀翁……”

    荀子道:“六国卿大夫的地,你会全部收走,然后给他们重新分地,是吗?”

    秦王政板着脸道:“如果他们肯在秦国做官,也可多留一些地。”

    荀子摇摇头:“你这会掀起很大干戈,不能这样做。”

    秦王政道:“军功必须兑现。”

    朱襄给秦王政说了“未来之事”后,与秦王政自己在梦境中的记忆相对应,秦王政察觉了自己统一天下后最大的失误——田地分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安抚天下士人,命天下人自实其田,放弃土地再分配的后果不仅是六国旧贵把持地方,还寒了为秦国征战的兵卒的心。

    秦始皇对此的应对是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蛮夷的地可以随便分配,能够偿还军功拖欠。

    然而,以朱襄的话来说,秦始皇的地理地质和农学都学得不好。北边干旱,南边瘴气,环境都十分恶劣,分那里的地不是奖赏,是流放。

    秦兵要的是东方肥沃土地,是要去中原享福,不是立了功还被流放到北边南边受苦。

    何况南征北伐又多了许多徭役兵役,立刻军功本来不仅能分得田地,还能免除徭役。这承诺又被毁了。

    秦皇失诺秦人,秦人便让秦皇失去天下。

    这“秦皇”不是单指秦始皇,而是指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也罢,秦二世也罢,这是秦朝皇帝和秦朝子民的约定,是国君与民心。

    朱襄告诉秦王政,后世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就吸取了这个教训。

    刘邦在一穷二白连拉车的同色马都凑不齐,国内有异姓王虎视眈眈,北方有匈奴蠢蠢欲动的处境下,仍旧先咬牙兑现了所有跟着他征战的关东关中兵卒的田地。

    同时,刘邦还给留在关东安家的兵卒免六年徭役,给愿意去关中安家的兵卒免十二年徭役。

    在皇位之外的事上,刘邦都很讲义气,哪怕是对兵卒。

    这是秦王应该学习的地方。

    秦王政深以为然。

    他首先是秦王,然后才是秦始皇。所以夺得天下之后,他应该先给跟随他南征北战的秦人好处,才能惠及天下人。

    这就是舅父所说的“基本盘”。

    秦始皇对功臣很好。但因为他从质子到太子再到国君,都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所以他没有看到普通的黔首,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于是犯下“君欺民”之错,降低了自己的声望和秦皇的威仪。

    秦王政当效仿某“真·秦二世”,首先让秦人吃饱了,再说安抚六国的事。

    所以就算要大动兵戈,就算要再拉着秦军统一一遍天下,秦王政也要兑现承诺。

    他相信,只要自己这样做,无论六国旧贵复叛多少次,大秦的军队依旧能将他们轻松碾碎。

    但荀子应当是不愿意再动兵戈的,所以秦王政故意没有说清楚。

    可荀子一直追问,唉。

    秦王政看着荀子的眼神中带了些埋怨:“荀翁知道寡人会如何做,也必须这样做,何必逼寡人与荀翁吵架。”

    荀子瞪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