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0章 秦王蜂蜜水(第4/5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退。待廉颇战场失利几次,臣保证让赵王用马服子换下廉颇!”

    秦王十分信任范雎,温言道:“寡人相信先生,先生且去做,需要什么,不需问过寡人,可直接支取。”

    范雎受命。

    白起道:“末将会装病。待赵王用马服子换下廉颇后,立刻星夜兼程前往上党。”

    秦王道:“寡人会严令军中保守秘密,违令者斩。将军放心。”

    范雎看着秦王对白起的重视,心中略有些警惕。

    不过白起表现得十分恭敬,范雎心里稍稍舒服一些,将警惕暂时放下。

    子楚默默在一旁旁观着一切,心中若有所思。

    范雎和白起告退后,秦王才将子楚召到身前,问道:“你可看懂了什么?”

    子楚知道祖父终于开始看重他了,心中十分激动:“战争一事,不仅在战场上。在战争开始之前,胜率恐怕就已经决定了三四分了。”

    秦王微微颔首,继续问道:“还有呢?”

    子楚想了想,隐瞒自己对范雎和白起可能不合的猜测,道:“其他就看不出什么了。”

    秦王并未失望,道:“寡人虽命你拜吕不韦为师,但吕不韦眼界远不如先生,你可多向先生请教。”

    子楚激动不已:“谢君上!”

    秦王把范雎护得紧,他肯让子楚去向范雎请教,便是认可子楚为继承人了。

    秦王又询问了一番子楚平日的功课,关切了一下子楚的生活后,才让子楚离开。

    子楚离开之后,已经告退的范雎从一侧帷幕中走出来。

    没有外人在,范雎在秦王面前自在许多:“君上,为何突然看中公子子楚了?”

    秦王脸上的笑容也自然许多。他亲昵地拍着旁边,让范雎与他同坐:“看到他殚精竭虑的模样,寡人想起了自己在燕国为质时的情形。”

    待范雎坐下后,秦王亲自为范雎斟蜜水,然后继续笑道:“他前途未卜,还想着与大才结交,并且……”

    秦王说不下去了,笑得直不起腰。

    范雎帮秦王顺背,也笑道:“并且偷偷与挚友结成亲家?这子楚啊,是否太不择手段了一些?恐怕朱襄得知此事,会生他的气。”

    秦王擦了擦笑出的眼泪,道:“寡人真想看到那朱襄得知此事生气后,子楚要如何应对。”

    看着自己的王如老顽童一般促狭,范雎也忍不住笑出声:“臣一定好好盯着公子子楚,若发生了有意思的事,立刻就来报告君上。”

    两位既是君臣又是挚友的人,非常恶劣地笑了好一会儿,才开始说正事。

    “寡人原本担心子楚被吕不韦所挟持,看来子楚比寡人想象中更有本事。安国君平庸,有子楚在,寡人总算放心一些了。”秦王想起自己出色的太子,不由叹气。

    出色的太子没能活过他,秦王每当想到此事,心中就十分遗憾。

    看到隔壁赵国,赵国先太子也是没能活过赵惠文王,结果让无能的太子丹继位,秦王就更忧虑了。如果安国君成为第二个赵王该如何是好?

    还好安国君虽令他不满意,处事也比赵王还是强不少。而见到子楚像年轻时的他,秦王更放心了。

    “我老了,先生也老了,不能一直看着后人。子楚和朱襄都年轻,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你和我。”秦王直抒胸臆道,“先生啊,你要好好教导子楚。待朱襄来秦国后,你也要好好教导朱襄。让子楚和朱襄成为第二个你和我。”

    范雎眼眶有些发热,他哽咽道:“是,君上放心。”

    范雎想,他上半辈子遭遇的困难,一定都是为了和君上相遇而铺垫的磨难。

    君臣二人含情脉脉地对视,伺候的宫人抬起头瞅了一眼,然后迅速垂下脑袋,悄悄搓着自己胳膊上生出的鸡皮疙瘩。

    来了来了,君上和相国又开始互诉衷肠了!

    ……

    上党郡,王龁得到秦王的命令后松了一口气,拔营认认真真攻打上党,准备打完上党就给廉颇一下狠的。

    他只需要做出凶狠地压制赵军的姿态,让赵国国内以为廉颇是胆小避战,剩下的就看应侯和武安君了。

    邯郸,秋收已经结束,但这次冬小麦没能及时种上。

    一年两熟黍麦轮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还需要足够的肥料增补土地的肥力。现在邯郸人口稀少,没有足够的人力来种植冬小麦。

    朱襄故技重施,希望贵族能派遣门客和私兵帮忙。但冬季严寒,施肥和耕地比收割也要脏累许多,这次就算荀子也出马了,仍旧没能劝动贵族。

    贵族的门客几乎都是士子,士子也是低等贵族,和平民地位完全不同。让士子帮忙收割已经让士子被折辱过一次,让他们耕地施肥浇水,那就恐怕要气得一些士子自杀了。

    现在士子的气性都挺大的。

    朱襄无奈,只好增加土豆的种植面积。

    土豆就算不精细种植,只是发芽后埋进土里,也能有些收获,总比什么都不种好。

    可正当朱襄推广土豆种植时,却被赵国官吏告了。因为土豆有毒,朱襄推广土豆是用毒物挤占良田,对赵国有害。

    赵国官吏认为,应该在田间种植牧草。这样既能支援前线,又能肥地,来年的黍稷才会获得丰收。

    赵国不缺乏了解农事的官吏。这个官吏的状告得到了了解农事的官吏一致认可。

    他们都认为朱襄空有会种田的名声,其实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人。他欺骗了农人,赚取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