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煜在深夜里等待着一个确切回答, 然而他的弟弟李从善却在思考,自己何时才能重回故土。
他还能不能回到江南,以及什么时候回到江南,实际上也就是赵匡胤的一句话而已。
李从善觉得赵匡胤根本就没有必要将自己扣押在这里, 南唐究竟有没有与大宋抗衡的实力大家都知道。
如果有, 他们也不会朝贡这么多年, 大宋更不敢在这种时候将自己扣押下来。
而种种的迹象表明, 赵匡胤此举无异于多此一举。
或许是一种警告,他想让李煜心系李从善安危,从而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可惜赵匡胤不太了解李煜, 比起鱼死网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很多时候, 他都会选择得过且过, 苟且偷生。
幸好李煜还顾念他们的兄弟之情,一次又一次的上书请求赵匡胤放李从善。
但每一次都被赵匡胤严词拒绝。
李煜大约也想不出来别的办法, 只能暂时不再上书,而李从善,也只能继续在这大宋都城过着被扣押的日子。
两国还未正式撕破脸,李煜的态度也过于的卑微,种种缘由夹杂在一起, 让李从善在大宋的日子过得并没有那么的悲惨。
但在这样寂静无声的庭院,空无一人的环境之中,他还是感受到了一丝凄凉。
其实在来大宋之前, 他并非没有考虑过此行的安危, 然而这些事情不得不做,他也没有办法。
只不过, 他所记挂的不只是自己的安危,还有国家的未来。
李从善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么有大局观的人,然而在听了天幕的盘点之后,他仍然为那样的结果而感到失落。
如果南唐真的会在数年之后覆灭,那他们这些皇室余孽又会有怎样的下场呢?
自古,新朝建立,前朝之人的下场都不会好。
虽说赵匡胤在篡位之时,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威望,留下来柴氏小皇帝,以及宗亲。
但他毕竟曾是柴氏臣属,他们李家与赵匡胤可没什么交情。
在得知了结果之后,总是想要改变历史的,可惜李从善如今,连自己都身陷囹圄,更别谈要做别的什么事了。
他如今就只能期盼,哪天老天开眼,或者赵匡胤心情好把他放回家。
再不济,就他哥开窍,想办法把他捞出去。
要不然,再这么下去,李从善觉得自己早晚得死。
......
李煜并非没有想过要捞李从善这件事,实则是有心无力,他做了太多的努力了,最终却没有换来应该有或者自己希望有的结果。
赵匡胤决定的事情,一向只由他自己考虑,他怎么会在乎李煜或者李从善的心情呢?
李煜越是卑微求情,越是无能狂怒,就更能显示大宋的国力,以及同为两个国家的统治者,赵匡胤和李煜之间的地位差距。
哪怕暂时还无法将南唐吞并,在对另一个国家具有绝对压制力这件事情,也十分的让赵匡胤感到开心。
因此,李从善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放回去。
在知道了李从善回不来了的这些日子里,李煜对他格外的思念。
其实皇室子弟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深厚,但是李从善出事,又不免让李煜想起他自己。
他又不禁在想,下一个遭殃的会是谁。
于是,在这种担心兄弟与独自惆怅的双重情感之下,李煜的脑袋里面才思泉涌。
大概除了饮酒作乐,只有写诗是另一件能够充分麻痹自己的事情吧。
他写《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触目愁断肠”眼前的景致,无一不能让李煜想起李从善,想起很多很多年以前,那些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
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座宫廷里面度过的,住的越久对里头的东西就越熟悉。
然而现在,这些熟悉的东西并没有成为他脑中的依靠,反而成为了一种枷锁。
他在这里住的越久,就越忍不住思念那些已经故去或者离去的人。
人们往往不知道珍惜,总是会在失去的时候还来惋惜,人之常情罢了。
李煜看着渐渐远去的春色,以及永远收不到回复的信件,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绝望。
他失去的人太多,已经不想再失去李从善了。
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留不住想要的才是世间常态,只不过在过去那些尚且可以任性一二的日子里,对于李从善又或者周娥皇,李煜从来没有想过,他会有失去他们的一天。
并且这一天这样的来势汹汹,难以抵抗。
思念像是“燃不尽”的野草,不断的在李煜的心中蔓延,他很想从这样的状态之中脱离出来,可惜太难。
天幕有些话说的并不对。
比如她将自己拿来和他不曾听过的“宋徽宗”相比。
李煜虽不知这人是谁,但想必,他一定是个沉迷于“书法”、“画技”,却忘了真正重要的国家大事的昏君。
可是李煜自己不是昏君,起码他自认为不是。
面对大宋,他虽然俯首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