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 最惨不过一个死,身为皇帝,最惨也就是亡国了。
李煜的结局可以说是将这两种情况集于一身,因此, 赵佶想不到还有什么更惨的结局。
同时对自己未来也就更加的好奇和担忧了。
叶小枝这个关子卖的很好, 赵佶猜测她应该还有话没说, 所以一直站在天幕面前没走, 等待的过程,他甚至在想,如果天幕还不回答,他就再给她打赏点钱。
叶小枝倒是没想那么多也并不觉得自己的耽误会不会影响到赵佶, 只不过这人作为皇帝, 在历史上也算典型之中的典型了。
因此他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未来, 叶小枝也不会隐瞒。
但她又觉得, 即便赵佶什么都知道,想要改变北宋的结局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改变不改变的跟她又有什么关系, 她不过是一个看客,看着历史来来去去,如奔腾的江水一般。
滔滔不绝又一去不复返。
赵佶没有等待多久,叶小枝的回答如约而至。
她对赵佶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与宋钦宗, 二帝被金人俘虏,沦为阶下囚,受尽了侮辱。金太宗封宋徽宗为昏德公, 钦宗为重昏侯, 将二人囚禁在五国城。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 最终在公元1135年病死,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后半生,都是在俘虏与折磨之中读过,再也没有踏上过大宋国土。】
天幕显示的一段话,对于赵佶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怪不得她说自己比李煜的下场还要惨。
实际上,他和李煜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赵佶站的是大宋的立场。
就算李煜再怎么悲惨,赵佶对他的先祖还是有些长辈滤镜的,想那李煜最后虽然因为一首诗被毒杀在牢狱之中。
但最终还是以王礼下葬。
虽不体面,但是作为亡国之君,也算是不差的待遇了。
反观赵佶自己,被俘之后,踏上金人的土地,受尽了折磨,而他的江山......
对了,他的江山呢?
天幕还是没有将事情说清楚。
对于赵佶而言,他一个人的生死固然重要,大宋的存亡更加牵动人的心弦。
想到这里,他连忙问了一句。
【宋徽宗被俘之后,大宋又将走向何路?】
按理说,金人既然能够将他俘虏抓走,那宋朝必定灭亡,但为什么天幕没有将这个结果直接说出来,而只是说了他会怎么样?
转念一想,赵佶又觉得应该是自己没问的缘故,不能怪天幕不说。
所以,再次问出来自己想知道的事情之后,他有一次,默默的在等待回答。
不只是自己给的太多了,还是天幕里头的人实在心善,顷刻之间,回答就再一次显现了出来。
【靖康之变中,金军攻入北宋都城,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整个北宋皇室被俘,从此北宋灭亡。】
在得到这个确切的结果之后,赵佶吐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落在了地上。
相比于瞬间而来的绝望,被一种说不明白也到不清楚的情绪悬吊在半空中,对他而言,才是更加的痛苦。
那么现在他不痛苦吗?
痛苦到了尽头就只剩下绝望了。
每一个昏君,在昏庸无能的时候,都很难发现自己是个昏君,赵佶也是如此。
整日里醉心书法、花鸟以及绘画技巧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等待自己的,会是这样的结局。
他甚至没有想过大宋会有亡国的一天。
与周遭强国相比,大宋或许不算特别的强盛,尤其是在打仗这件事情上,但关于国破家亡,自己以及整个皇室被俘这件事情,还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天幕的回答久久没有消失。
赵佶就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花园里,看着天幕,消化这对他而言很难接受的事实。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自己作为皇帝还是要为自己的国家再努力一把,问了问天幕他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虽然,他不认为天幕会给他答案。
因为天机不可泄露。
但赵佶还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样,问出了内心最想知道的事情。
【北宋灭亡之后,大宋国土是否沦为金人之地,如果想要改变这个结局应该怎么做?】
收到这个回复叶小枝并不意外。
赵佶不是第一个问她应该怎么改变历史的人了。
虽然这样的询问得不到任何有建设性或者有帮助性的建议。
老实说,他不如问些更加有用的东西,比如,金人合适攻打大宋的,何时闯入都城。
比起笼统的问她应该如何改变结局,显然,在得知金人的动向之后提前部署显得更加的正确以及合理。
不过既然他不问,叶小枝也就不会主动的去提醒。
对她而言,历史就是历史,不管系统怎么将她与历史人物扯上关系,但那些人终究与她无关。
她可以在别人询问的时候问,却不会主动的提供帮助。
打个并不算太贴切的比方:假如她在野外看见一只受伤的小鹿,眼巴巴的看着她,她也许会上前提供帮助,但如果是那只小鹿是想逃离狮子的血盆大口,那么叶小枝就只能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小鹿的命运了。
所以,她对于赵佶很想知道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