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七十九章(第1/6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

    【首当其冲的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虽然苏轼的诗并没有将苏辙牵涉其中, 但因为他和苏轼的亲缘关系,他仍然受到了牵连被贬。】

    【还有给苏轼送信的驸马都尉王诜,因提前给苏轼通风报信,平时交往频繁, 被削除一切官爵, 以及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 因与苏轼书信往来频繁, 被权监察御史舒亶抓住把柄并告发,被贬谪至宾州监督盐酒税。】

    【除此之外还有还有其他受牵连者如司马光等人。】

    【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时间里,苏轼可以说心灰意冷,也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他仿佛找到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怡然自乐。】

    【在黄州那段日子, 苏轼常常去城外的赤壁山游玩, 由此也创作出了不少的诗句。】

    【有宋词豪放派之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有《卜算子》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与自傲。更有《记承天寺夜游》的百感交集,贬谪的苦闷,知己的相逢,夜晚的难眠,以及赏月的快乐, 结合自己的豁达乐观,通通都在这一时刻聚在了一起。】

    【而正是这种时候的苏轼,在真正的成为了他自己, 孤独、淡泊、且一切由心由己。】

    【其实苏轼的骨子里还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纵然在黄州那段时间郁郁不得志,但他仍然从中找到了乐趣, 而“东坡居士”之名号,也恰恰实在黄州得到的。】

    【一个精神世界极度丰富的人,在某些时刻会变得异常的坚定,所以仕途的挫折,以及新党的打击只会给苏轼带来一时的困境,但却无法将他打倒。】

    【时间是在不断的流逝的,而在这种长久而缓慢的时间之中,苏轼终于等来了朝堂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机遇,这便是苏轼人生的第二起。】

    【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机遇,只不过是宋神宗驾崩,皇太后摄政,司马光为相,新党式微,而旧党东山再起罢了,同样东山再起的还有在“乌台诗案”之中被贬的苏轼。】

    【在“元祐更化”之中,皇太后与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苏轼的仕途青云直上,一下子从戴罪之身变得炙手可热。】

    【但这些是他想要的吗?仿佛不是。】

    【大宋的文人,总是有着自己的风骨,就如同王安石虽与苏轼政见不和,但仍然原因在“乌台诗案”之中为他求情,因为他们是政敌不是仇人,政敌之间没有那么多血海深仇,只不过都在坚持自己的看法罢了。】

    【苏轼回到了朝堂,并没有想所有人预料的那样平步青云,因为他并不赞同皇太后与司马光对变法全面否定的态度。】

    【听到这里,可能不少人觉得苏轼有病,不知道他到底是支持变法还是不支持。】

    【但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苏轼不认同激进的变法,但是却不是觉得它全无用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既不为新党所容又不为旧党所容,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请辞外放。】

    【而这一次,苏轼又来到了杭州。】

    【杭州山好水好,什么都好,就算是被外放至此,面对美好的江南。怡人的风景,快乐也总是多于痛苦的。】

    【如果说,被迫外放对苏轼来说是一件祸事,那么对杭州百姓而言,确实天大的幸事。】

    【因为苏轼不管是贬谪也好,还是升迁也罢,他从来都不是个会摆烂的人,他会用心的治理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官。】

    【苏轼到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恰逢杭州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瘟疫频发。苏轼在这一场灾难之中救了许多黎明百姓,还在第二年春,降低米价,施粥赈灾。救活了很多人。】

    【在杭州的日子,苏轼无疑是快乐的。】

    【但杭州的快乐时光终究会走向结束,苏轼的三起,则是被调任回朝担任礼部尚书。朝廷对苏轼的态度表现的十分微妙,他的吏部尚书时光做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回了朝廷的苏轼,仍然在不停的调任与辗转之中,直到再次被贬。】

    【年迈力衰的苏轼,在他六十二岁的这一年被贬儋州。】

    【儋州是什么地方?海南岛,天涯海角。但那个时候的海南岛还不是如今的旅游胜地。】

    【古代的儋州,偏远,穷苦,炎热无比,也就是宋朝不让杀文官,不让皇帝可能也不会费这个功夫,直接把苏轼杀了算了,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流放儋州,比起砍头也好不了多少。】

    【然而苏轼在儋州却并没有一点点应该有的不如意,这是人的性格所导致的。】

    【六十二岁的他,一生当中经历的事情已经太多太多了,多到他不仅不会因为失意而惆怅,反倒能将那样的日子过得十分的悠闲舒适。】

    【别人向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鲜花,苏轼去了儋州,将儋州当做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教授学生,不少人因为仰慕他的风采,特地前来求学。直到苏轼离开,儋州都还保留着他留下来的学风。】

    【一直到宋徽宗继任,苏轼才终于离开儋州,元符三年四月,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他去世于常州,那年的苏轼六十六岁,就这样,他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一生。】

    【回首苏轼的人生,诸多不如意,但唯一坚守的就是自己的本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

    【但苏轼做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