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二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

    【大家好,这里是小枝说历史。】

    【在前一期视频里,我们介绍了大秦的衰亡,秦始皇嬴政打遍天下无敌手,统一六国, 建立秦朝, 秦却只存在了十四年, 而后来刘邦建立的汉朝, 汉承秦制,在没有极大的改变秦朝原有制度的情况下,汉朝却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秦始皇,是怎么看怎么冤。但如果说嬴政是历史上最冤种的一个皇帝, 那北周武帝的宇文邕估计第一个不同意。】

    宇文邕:???

    怎么还有他的事, 他不过是打完仗, 感觉身体不太舒服, 回到了宫中,现在大家在一起开庆功宴, 怎么天幕就说他是冤种。

    尤其还是比秦始皇更冤的冤种,他们大周皇帝,虽然几乎个个都死在了宇文护的刀下,但在怎么说也经历了几朝。

    而且大周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盛, 国家实力恢复,百姓生活幸福,他哪里冤了?

    宇文邕不太开心。

    他被这个破天幕气的想吐, 忍不住又咳嗽了两声, 身边近侍忙给他倒茶顺气。

    庆功宴也不怎么开的下去了,四下群臣面面相觑, 但皇帝没发话他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只好在一起静坐,一起静听天幕的下文。

    【対于秦始皇嬴政而言,至少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短短十四年,只有强盛和完整与他相关,后面的破灭起义都跟他没太大关系。】

    【但是宇文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五代十国这一段历史里,最有机会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君主。】

    【宇文邕的人生,应该是被宇文护扶持为皇帝的那一刻改变的,此后,在他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十八载皇帝生涯中,他先是灭宇文护,独揽朝政大权,又灭了齐国解决掉强敌,后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与突厥搞好关系,最后北伐突厥。】

    【可以说宇文邕为后来的大一统打下来及其深厚的基础,然而实现大一统的却不是宇文邕本人,而是后来的隋文帝。】

    “隋文帝?”宇文邕看这天幕自言自语,心想,你说话说明白,别只说一半就走了啊。

    隋文帝是谁?为什么他能实现统一而我宇文邕不能?

    宇文邕的脸色越来越差。

    不是情绪上的差,是惨白惨白的那种差。

    即便宇文邕是个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的一代君王,但是听到自己的梦想破灭他还是很受不了。

    更要命的是,天幕说他做皇帝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八载。

    老天啊,谁来救救他,他今年正好三十六岁,正好做了十八年皇帝,那岂不是意味着,他就是立马死掉都是正常的。

    四周大臣听到了“十八载”这三个比较重要的字,也纷纷低着头,坐在下面,什么话也不敢说。

    甚至有人在心里写起了日记。

    宣正元年六月,天气晴,星夜朗朗,微风铺面,今天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天,天幕说陛下马上要死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马上也要死了。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没有人知道,宇文邕会不会在意外得知自己死期这天忽然发疯,拉几个垫背的,让人跟他一起死。

    气氛凝固了很久。

    随国公杨坚终于鼓起勇气上前安慰:“陛下,别怕,臣一定帮您把隋文帝这个乱臣贼子找出来!”

    宇文邕看见杨坚上前安慰,心中很是舒畅,他们大周还有这么多能臣贤士,就算他死了,也不能说倒就倒吧,怎么可能被别人替代。

    他精心治理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

    宇文邕看着杨坚,宽慰不少,但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対劲。

    他仔细思考寻找着那个不対劲的地方,又过了大约一刻终于想明白是哪里不対劲了。

    随国公这三个字不太対劲。

    可问题出在哪里呢?

    等等,随国公!

    不会和隋文帝有什么关系吧,宇文邕瞪大了眼睛,忽然产生这个可怕的想法。

    宇文邕太累了,身体也跟着虚弱,幸好已经不太灵光的脑子在最后时刻帮他得出了结论。

    杨坚。

    现在权倾朝野的随国公,他的女儿是太子妃,妻子是孤独氏,以他的背景和实力想在自己死后登上帝位,实在是很容易不过了。

    宇文邕看向杨坚的眼神里充斥着杀意,杨坚也感觉到了,但他却不明白这杀意从何而来。

    这段时间,他也没惹到宇文邕吧。

    ......

    大唐。

    李世民笑了。

    谁说隋文帝是最后的赢家,隋文帝没准儿和秦始皇一样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一些宿命论,比如结束了分裂和战乱的大一统王朝必定短命,而接下来继承他们的,无论是汉还是唐,都是出了名的强盛。

    李世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听天幕盘点杨坚这个冤种了,因为那样总会提到些大唐,而且是建立初期比较强盛的大唐。

    听上去很长脸。

    同样作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觉得他与那些在历史上出名的二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他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胡亥和杨广都是坐享其成,而没有真正的参与秦和隋的建立。

    他不一样,他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