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21年, 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朝成为过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从此中国走向了□□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似乎是一个既定的规律, 而春秋战国时期, 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以及诸侯争霸,黎民生活苦不堪言,这个时候统一似乎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孟子》中记载:“孟子见魏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魏襄王就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由此可见, 秦能统一六国绝非偶然。】
【从秦王政十七年到二十六年,嬴政只用了九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壮举,而在这背后,其实是秦国几代君主厚积薄发的共同努力。】
【从商鞅变法到吞并巴蜀,再到后来的统一六国,可以说每一步都走的踏实而努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办法,他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加强全国各地的经济贸易往来, 往秦朝真正成为一个大一统国家。还修筑了大量的直道、驰道, 便利了全国各地的交通。】
【但是秦朝从一统六国到灭亡,也才短短的十四年时间。】
【那么秦又究竟为什么会仅仅之经历了两代就灭亡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就是刚刚说过的加强国内交通,嬴政的思想其实很现代,要先富先修路,交通不便,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但是加强了交通之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当某地发生叛乱,在兵力足够,且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他可以直接从自己的老家打到咸阳。】
【其次是“焚书坑儒”,也就是所谓的“焚诗书,坑术士”,关于这件事情的争议很多,有的学者认为嬴政杀的大部分是欺骗他的术士,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还是儒生占比更大,但无论如何,天下舆论掌握在文人手里,这件事必定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当时的秦国根基本就不稳,六国百姓也并不信服君主,这样一来社会舆论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而最重要的,还是继承人的问题。】
【嬴政之后并没有一个实力足够撑起整个国家的继承人,而这是秦朝覆灭的最大原因。】
......
咸阳,秦宫。
“没有一个实力足够的继承人。”这句话让站在下面的扶苏和胡亥都显得有些尴尬。
尤其是扶苏,毕竟只有他是真正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的,而胡亥之所以跟着过来,其实是为了混一混日子,并非真的要参与朝政。
嬴政听完天幕的话,脸色红一阵青一阵的。
他不愿意相信秦朝真的只存在了十四年。
如果天幕说的是真的,秦真的二世而亡,那么比秦朝更先亡的,是他自己。
嬴政有点绝望,他每年花在寻仙问道上的精力时间和银子都不算少,如果最后啥都没有得到,那沉没成本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另外,天幕说到的继承人。
虽说胡亥年幼也有些小聪明,但他是没有将重心放在他的身上的,这样的话,就只剩下扶苏了。
可是,从各个方面看上去都还算优秀的扶苏,最后真的会带着大秦走向末路吗?
嬴政不知道。
殿中几位臣子在商量应对的方法。
赵高说道:“陛下,依臣愚见,为了保住秦国,那几条道路是不应该在修下去了,免得到时候发生战乱,连个准备的时间都没有。”
赵高话音刚落,嬴政都还没来得及搭话,蒙恬就连忙上前说道:“陛下,臣认为因噎废食是万万不可取的,如今大秦对各地仍存在巨大的威慑力,不必为了还没发生的事情,就停下了手头上的事,若是停止修建驰道,那若大秦要去攻打外族或者反贼时,又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呢?”
嬴政比较认同蒙恬的看法。
他是一个自信的人,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在国事政事上头的决策。
而秦国最终走向末路的原因,也必定不是因为自己决策失误,而是决策人与后来的执行人智商能力都不太匹配的缘故。
总而言之,嬴政是绝对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的。
蒙恬见嬴政没有反驳他,又继续说道:“天幕中提过的,焚书坑儒,虽一时之间难以证明这件事情的对错,但至少可以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陛下寻找长生之术的努力,大概是......”
看着嬴政越来越差的脸色,蒙恬的声音慢慢停止了。
嬴政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
他何尝不知道寻找长生之术不是件容易的事呢,只可惜现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实在信不过把万里江山交给别人,他决定长生之术不仅要寻,还要抓紧机会去寻。
天幕给出的结局是,只要他一死秦朝即刻就会亡,那再费心培养扶苏或者胡亥又有什么用?
倒不如努力寻找长生之术,自己能多活几年是几年。
想到此处,嬴政又想起了那个天幕。
既然未来的人,能将这个东西弄到无所不见的天空上,那想必一个小小的长生之术也有解决之策吧?
本来已经不对天幕抱有希望的嬴政又重新燃起了雄雄的希望。
不然能怎么办呢,司马当活马医吧。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