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差开始着手筹备二次攻齐之事,顺便叫人去越国让勾践还粮食。
毕竟是债主,一切看上去都十分的顺理成章,勾践给吴国过去的使臣说,为了报答吴王当初雪中送炭的恩情,他们还的粮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夫差不曾多想,因为现在发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查到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了齐国。
一切想不通的事情,忽然就想通了,为什么他打赢了胜仗伍子胥还是不同意他继续攻齐,是因为他私下里早已与齐国暗中勾结。
夫差又想到伍子胥一开始投奔吴国的缘由,他既能叛楚,又何尝不能叛吴呢?
一系列的事情堆积在一起不得不让夫差心惊。
而近来颇受他重用的太宰伯嚭也在一旁细数伍子胥做的那些不符合常理的事。
这一次,一直以来对伍子胥极其容忍的夫差终于对他动了杀心。
当夫差随身佩戴的宝剑放在伍子胥面前时,他什么都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长很长,终其一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遇到许许多多的人。
能辅佐一个贤明之主固然是幸运的,但他也许不会永远的贤明下去。
伍子胥知道,凭他的一己之力再也没有可能挽救他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吴国了。
死期已到。
他不后悔死谏夫差,也不后悔放弃逃亡。
他闭了闭眼,托付旁观的随从在他死后将她的眼睛挂在城门之上,他要亲眼看见越国大军攻破吴国都城。
随后用那柄宝剑自刎。
......
夫差没有将伍子胥的话放在心上,而是一意孤行继续伐齐。
好死不死的是,他正在伐齐途中,天幕又一次开启了。
【夫差被战事接连的胜利蒙蔽了双眼。】
【而伍子胥的死也没有给夫差带来什么样的警醒。】
【两次攻齐给了越国九年的喘息时间,最后的结局,大家都应该知道了。】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幕此言一出,或许最慌张的还不是夫差。
因为最近天幕的发言大多围绕着吴越展开,对天幕中的谶言,他至多的恐惧,但却并没有多少惊讶。
真正惊讶的是嬴政。
大秦。
嬴政想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想通他的百二秦关怎么就终属楚了。
若是当年群雄争霸的时节倒也罢了,现如今楚国连渣都不剩了,拿什么来攻打秦国?
前些日子,嬴政探索出来天幕是后世之人的评点,所说朝代并不一定指的是当下,但在过去秦国并没有为楚国所灭。
那就是意味着,也许在不就的将来,也许在很久的以后,终有一天,天幕所言会变成现实。
嬴政隐隐有些担忧,现今天下虽已一统,但原六国子民其实还维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赵人依旧是赵人,楚人依旧是楚人,他们对秦朝没有真正的认同感。
只不过现在迫于秦国太过强大才没有显露出来
哪怕是车同轨,书同文,也只是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于朝廷的管理。
但许多人仍旧抱着复国的决心,等待好的时机。
或许那个人如同当年的勾践,隐忍多年,埋藏心机,只为复仇复国。
嬴政觉得,不管天幕所说的情景究竟发生在何时,他都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先把那个破釜沉舟之人找出来。
他找来赵高和蒙恬一同商量此事。
蒙恬一向看不惯赵高的为人,但在这件事情上,却少有的和他达成一致。
两人都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那个要破秦之人找出来,然后杀之以绝后患。
但怎么找却是个大问题。
蒙恬说道:“陛下,现如今我们知道的所有信息都是从天幕中渗漏出来的,要想得知此人是谁,还得从天幕下手,之前有人误触了天幕的开关,也许您能和里头评说之人对话,若能得到她的指点,此事就能够解决了。”
嬴政觉得他所言甚是,但又听说这天幕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回答的。
嬴政想了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那个鬼天幕不是有什么打赏机制吗?那就给朕砸,就算是石狮子,也得给她砸开口了。
最后,嬴政把砸钱这件事情交给了赵高去办,让他务必亲自守着天幕,一旦有了回信立刻禀报他,他要第一时间知道。
......
吴国。
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摆在夫差的面前,一时之间,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好消息是,勾践还没有吞吴,而他已经知晓了此事。
坏消息是,他已经在攻打齐国的路上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无暇回国处理勾践之事。
一边是已经在对峙之中的齐吴两军,一边是虎视眈眈的强邻。
他能怎么办呢?
自己选择的路硬着头皮打下去呗。
在攻打齐国的这些日子里,夫差每天都在做噩梦,梦见勾践打进了吴国,自己死了,在九泉之下遇见伍子胥。
伍子胥还没喝孟婆汤,站在奈何桥边冷笑着看着他。
说道:“王上,我等你好久了,你终于下来陪我了,我这就带你去见你父亲,你和他好好讲讲你的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