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网课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7章 继续上网课(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了解到古希腊还属于奴隶社会, 嬴政便有点好奇这个雅典现在是否还存在,他翻开古代史的教材,找到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那一课。

    嬴政记得林老师在讲那一课的时候是有提到过一个公元纪年的时间的, 只是当时他并没有十分在意, 所以忽略了。

    找到书上写着秦国统一六国的部分,一个数字映入眼帘:公元前221年。

    看到这个时间,嬴政就知道他估计是没有机会见到这三位执政官的任何一个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要比自己早。

    “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记得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既然这时候的古希腊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也就说明我们这里提到的雅典民-主政-治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奴隶制下的民-主政-治,这种限定下的民-主范围就非常狭小了。”

    “我们前面一直强调, 雅典的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 而这里的公民,并不是指所有居住在雅典的人民, 而是本邦的成年男性公民, 因此包括外邦人、女性以及奴隶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无法享受这种民-主权利的。”

    蒙毅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怪不得他们能实现全民参政呢, 原来是把大部分人都排除在外了, 而且地里的活也有奴隶干,才能让这些公民有机会又有空闲去参加那个所谓的公民大会啊。”

    一旁蒙恬也附和着点点头,说:“这么小点地方,还有那么多人不能参与, 能实现这种民-主也就可以理解了, 对吧王上?”

    嬴政还没说什么, 屏幕中林老师话锋一转, 又开始讲起雅典民-主政-治催生出的一批思想人物。

    “由于雅典在这一时期基本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民-主, 基本上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要参政, 而我们知道,想要在公民大会上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就必须要有比较好的口才和辩论能力,能够很好的陈述自己的观点才行,这种需求就催生了一个群体,被称为是‘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专门有偿教授当时的人们辩论和演说的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普罗泰戈拉,当然他最大的贡献并不在教育领域,而是在哲学方面。”

    “在普罗泰戈拉之前,古希腊也有几位著名的哲学家,比如泰勒斯,他认为‘世界是由水构成的,水是世界的本原’,再比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这些思想都将宇宙本源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元素联系起来,体现出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网课上到现在,嬴政起码听到了四种万物本原了:道、理、水、火,按照老师的分析,这其中有的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属于唯心主义。

    只是,嬴政有点纳闷,为什么这些林老师口中著名的思想家都喜欢研究万物本源、宇宙自然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对于鬼神之说,嬴政还是比较认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的,他并不是完全不信,即使已经跟林老师学过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内容,嬴政也并没有完全接受后世这种不信鬼神的思维习惯,只是对于这些哲学家研究的这些所谓“形而上”的东西,他的兴趣不是很大。

    一直以来,嬴政都觉得,作为统治者,本就应该是更加关注家国天下,研习帝王之道、驭民之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江山稳固、长治久安。而作为一统天下的第一个皇帝,巩固统治才是他最为关心的东西。

    因此,只有当这些鬼神之说能够帮助他巩固统治,他才会有兴趣仔细去研究。

    而林老师这里讲到的几个人,从他们代表性的思想来看,他们明显并不关心统治者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看到的宇宙自然。

    这和老师之前讲的中国传统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要知道,即便是看上去最为“出世”的道家,也并不是完全不在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的,就像老子,他也是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的。

    至于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他觉得和林老师所讲的这种民-主政-治脱不开关系,当然也有可能是社会性质的差别导致社会政-治需求也不一样。

    对比起来,嬴政觉得那些整日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儒生都顺眼多了,至少他们关注的还是人。

    另一边,第一次听这种研究万物本源思想的蒙恬更是听的一头雾水,他转头看看王上和蒙毅,发现他们两居然听的还挺认真,心里纳闷:他不在的这些日子王上和阿毅到底听了些什么新鲜的东西,居然连这种听上去神神怪怪的思想都能听得进去。

    “而古希腊哲学发展到了普罗泰戈拉时,就从自然哲学逐渐转向了社会哲学,普罗泰戈拉最具代表性的名言就是那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出自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好吧,相比起来,这个普什么拉还是很对自己胃口的,嬴政想,至少他关注人,思想应该还是比较实用的吧。

    “普罗泰戈拉将古希腊的哲学视角从自然和神拉回了人类本身,这种关注人的价值和欲求的思想就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只是普罗泰戈拉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欲望,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有一个故事能够体现出他思想的局限性,这个故事叫半费之讼,讲的是有一个学生向普罗泰戈拉求学法律知识,双方约定学生先付老师一半的学费,等到学生出师后,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就付另一半的学费。谁知这个学生毕业之后却一直不打官司,就这样拖了很久都没有付另一半的学费。”

    “直到有一天,普罗泰戈拉等的不耐烦了,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