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鲤娘子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2章(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宁说。

    所以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沈大夫隔日就上门来把一次脉。

    到了十月初八这日,安宁发动了。

    沈泽秋等在门外一直原地转圈,十月的天已有几分凉意,可他脑门上还是沁出了一层又一层的汗。

    请的两位接生婆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何慧芳和赵大妈忙进忙出的送热水,干净棉帕。

    “哎呦,你在这杵着挡着我们进出了,一边坐着去。”

    何慧芳把一桶热水提进屋,嫌弃沈泽秋挡着们了,叫他往边上挪一点。

    “嗯,好,里头怎么样了?”沈泽秋生怕因为自己耽误事,忙往边上退了两步,焦急的问道。

    可惜何慧芳忙得很,一门心思扑在安宁身上,没听完这句话又进屋了。

    沈泽秋一拳打在掌心,焦急的团团转,后来实在忍不了了,推开门就要往里头走。

    “哎呦,沈掌柜你不能进来。”接生婆拦着沈泽秋不准他进去。

    他只好退出去,继续在屋外焦虑的等待,不知过了多久,屋内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沈泽秋悬着的心终于落回到了肚子里,他三两步走到门前,何慧芳抱着孩子喜滋滋的出来了。

    “生了,生了,是个男娃,六斤六两。”

    沈泽秋扫了孩子一眼,皱皱巴巴浑身红彤彤的,和他想象中初生的婴儿不一样,有点丑,不像他也不像安宁。

    不过此刻沈泽秋顾不了什么,疾步往里间走去,安宁满脸疲倦的看着他,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

    她鬓发已经湿透了,唇色也十分苍白,轻轻唤了声,“泽秋哥,我们的孩子好看吗?”

    沈泽秋攥住安宁的手,心里又暖又难受,他们有孩子了,可安宁却为此吃了这么多苦,他恨不得全由自己来承受。

    “好看。“为了不叫安宁担心,沈泽秋一边回忆刚才那个小丑娃的样子,一边违心的说道。

    话音才落,何慧芳抱着孩子进来了。

    “来,让咱们的宝宝和爹娘呆一会,奶奶去熬点红糖水给你娘喝,还不好呀?”

    安宁满怀期待的望过去,何慧芳将孩子放在她身边,笑着出去了。

    沈泽秋紧盯着安宁的神情,生怕她因为孩子的丑而伤心,可安宁用指腹轻轻摸了摸孩子的脸蛋,笑着说,”泽秋哥,我觉得孩子的眉眼像你。“

    “哦?我也觉得。”沈泽秋很纠结,最后违心的附和道。

    好在没过几天,孩子就越长越水灵了,皮肤上的红痕渐渐淡去,有了鼻梁,也会眨眼睛了。

    孩子的大名沈泽秋给起了叫做沈煜皓,说到小名,看着铺子外那棵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儿的石榴树,一致决定叫做石榴。

    “石榴,小石榴,喜欢这个名字不?”

    安宁抱着小石榴晃了晃,轻言轻语的问,孩子刚吃饱了奶,看着安宁咧开嘴,露出一个笑。

    “哎呦,他喜欢。”边上何慧芳乐滋滋的,这孩子才十多日就会笑了,以后肯定是个聪明孩子。

    前半个月安宁基本没有出屋,偶尔庆嫂莲荷他们会把账本抱上来,安宁趁着孩子睡觉看上几眼,这两个月的生意根本用不着操心,换季外加进了新货,每日的流水都非常可观。

    何慧芳每日不是炖鸡就是炖鱼,把汤熬得清爽鲜美,拿来给安宁补充营养。

    听说产妇吃鲫鱼好,她常去找渔民买新鲜的鲫鱼来煲汤。

    这日出门,听见街上的人嚷嚷。

    “上月那桩杀夫案查清楚哩。”

    “衙门口贴了告示,大家快去看!”

    何慧芳这一个多月时间光忙着照顾安宁,都快忘了秋娟这码字事,急忙和大家一起跑到衙门口去看。

    告示上白纸黑字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有认字的在帮着念,何慧芳大概听明白了。

    原来啊,李元出事的那天中午,李母在田里捡了只半死不活的母鸡,她呢心疼小儿子,拿回来杀了炒好给李元做下酒菜,谁知那鸡吃了鼠药,肉里有剧毒,等秋娟从镇上回来,正好撞见李元毒发。

    吃剩的鸡肉,拔掉的鸡毛都由仵作验出了鼠药的毒性,由此可证明秋娟确实无辜。

    “唉,竟然是这样,好好的一个家,就这么毁了。”

    众人都忍不住感叹,一位妇人可惜的说,“这路边捡的死物怎么能随便吃,哎呦,贪小便宜,搭上了儿子的一条性命。”

    “是啊,这下只怕毁的肠子都青了”

    ……

    李母确实后悔,可她悔的不是自己捡了蔫鸡回来煮给李元吃,而是咒骂秋娟是瘟神,就是娶了她,家里一天安宁日子都没有。

    秋娟就算没有下毒,也该为她儿子抵命!

    衙门口贴告示的时候,这桩案子的详细情况已经禀到了县里,魏大人亲自批了,秋娟才正式从大牢中放出来。回李家,她不敢,回娘家,李元的家人天天来砸东西,砍他们的庄稼。

    刘春华整日愁眉苦脸,哭天抢地的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李游听了下面人的禀报,蹙眉思索,王秋娟这样回不了婆家,娘家也不敢收留的弱女子,被李家人逼紧了,或许会发生投井自尽等惨案,他身为桃花镇的官,理应护一方百姓。

    恰好县里的慈幼局正缺帮工,薪资虽低廉,但能给王秋娟一条活路,又能避开李家人的骚扰,便差人问秋娟可愿意去。

    “我愿意。”秋娟脸色蜡黄,干脆的说道。

    她的儿子是李家孙辈唯一的男丁,李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