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九十二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小?姐, 上个月从各地寻来投奔我们?的人,都已经安置妥当。不过,从各地逃难来的人比起半年前, 好像又增多了, 因?为种种原因?从朝廷军脱离出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楼台之上, 雀儿怀里抱着大?捧文书, 一本正经地向面前的女子汇报。

    五年过去, 雀儿的模样变化不小?。

    她已经过了二?十,由于常年在外奔波,皮肤略微黑了一些, 眼神也褪去当年的懵懂稚气, 稳重起来。

    雀儿是自小?跟在谢知?秋身边的小?丫鬟,也是识些字的,只是过去不以此为业, 学业便不大?精。

    而?她跟谢知?秋来到北方后?,起先谢知?秋身边很缺信得过的人,雀儿急于为小?姐分忧, 便拼命动脑筋学习,小?姐让她读的书,她纵然读得吃力, 还是使劲读。

    久而?久之,她做的事情越来越重要, 逐渐得到历练, 成了谢知?秋的左膀右臂。

    雀儿这几年已经拿回了自己的卖身契, 但她仍旧留在谢知?秋身边,不像丫鬟, 更?像是弟子,只是以前叫惯的称呼还是改不掉。

    义军其他人都将谢知?秋称作?“大?人”,唯有雀儿,仍旧唤着“小?姐”。

    而?在她眼前的女子,正正襟坐于桌前。

    清光从窗棂照入,桌上堆满如山般的案卷文书,这女子仍面不改色,唯毫笔握在手中?,周身一派清冷凛然之气。

    她听到雀儿的汇报,缓缓颔首,道:“好。刚来此地不久的人,虽允许他们?从事劳作?,但切忌立即让他们?进入工坊、义塾、军队等?核心?之处。

    “这些地方若要接纳新人,务必要查清底细。现在局势混乱,未必没有辛国或者?朝廷的奸细混在流民之中?,要格外谨慎小?心?。”

    雀儿严肃应道:“是!”

    那?女子交代之时,并未抬头,反而?专注地垂头书写,一转眼的功夫,又批完一份需过她手的文书。

    此人,正是谢知?秋。

    雀儿站在一旁,没有立即离开?,反而?仰慕地看着自家小?姐。

    小?姐如今的打扮,比在梁城时简单多了。

    她并未像方国大?部分女子那?样做复杂的发髻,只用红绳束了个干净利落的马尾。

    而?且,小?姐身上所着衣裳既非方国女子的裙衫,亦非北地少数民族之衣裳,而?是上身素衫,下着红裙,裙长只盖到鞋上两寸——

    这样的衣裳,在来到北地以前,雀儿前所未见。

    据她所知?,这是小?姐来到北地后?,觉得传统裙子裙长曳地,行动实在不便,于是特意让二?小?姐谢知?满根据小?姐所绘图纸做出来的。

    小?姐曾说,这是她还与?姑爷交换时,在自己的“灵魂实质”上看到的衣服。

    不得不承认,换了裙子以后?,小?姐外出看起来是便利了许多。

    有时需要,这裙子下面还可以再穿骑装长裤,无论是美观性还是便捷性都颇为不错。

    若在梁城,这等?只顾方便、不顾礼制的奇装异服,必定要惹来非议。

    但在遥远的北地,又是在小?姐做主的地盘上,一切条条框框似乎都可以抛诸脑后?,这样无人见过的裙子反而?成了谢知?秋的出门在外的标志性形象,引得城中?崇拜她的女子争相效仿。

    想到这里,雀儿不由望向窗外。

    她们?身处楼台之上,从高处往下看,可以瞧见熙熙攘攘的街道和人群。

    在街上,来来往往的女子甚多。

    她们?有人穿汉族服饰,有人穿北人游牧民族之服,不过,其中?起码有一半人都扎着马尾、穿着与?小?姐相似的长裙。

    这样的装扮方便且易于活动,简直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流行开?来,当下已随处可见,不少女子都以与?谢知?秋相似为荣。

    不过,她们?虽模仿小?姐,却大?多不知?道小?姐的真实身份。

    小?姐为了避免惹来麻烦,是隐姓埋名在统领义军。

    义军中?值得信任的领袖人物自然都清楚她的身份,但她并未向义军辖地内的普通民众公布实际姓名。

    辖地百姓只知?小?姐是义军之中?地位极高的军师,几位大?将都对她敬重有加,而?且辖地内种种与?别处相异的设施,大?多出自她的手笔,将她说成是义军领地范围内的实际领导者?,也并不言过其实。

    百姓不知?该如何称呼她,起先跟着义军之人喊她“大?人”,后?来则逐渐给她起了种种雅称。

    二?小?姐知?满知?道小?姐以前喜欢谢家后?院的梅花树,特意在帮她做裙子时,将红梅纹样绣于长裙之上。

    于是,百姓便根据她这裙子上的纹饰,将小?姐换作?“红梅仙子”或者?“红梅夫人”。

    大?抵是小?姐给了许多走投无路的人栖身之所,而?她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相当有神秘感,许多受过她恩惠的人,似乎都对她相当崇敬,甚至将她塑造得如同九天?仙女一般。

    日?头逐渐西斜。

    谢知?秋感到屋中?的光线变化,眯了下眼,抬起头来。

    随着义军逐渐壮大?,在义军管理范围内的地带越来越多,谢知?秋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姜凌与?萧寻光平日?里以打仗为主,工匠技术的发展与?培养则大?多交给萧寻初与?知?满,而?除此之外的士农商之策,几乎全部都要由谢知?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