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之皇子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9章 晒盐(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盐之一物在古代可说是晨利!人人需要,无论贫富贵贱都离不得它,偏生盐又全让官府控制,这一层层剥削下来,盐价在古代可说是居高不下,盐商赚得流油。

    就连清朝时的乾隆都羡慕起扬州盐商之富,几次下江南的一应开销都是由盐商所供应,可见得盐之一物的暴利了。

    因为地点不同,这盐价差距也极大,在沿海地带一斤盐莫约五六文可得,贵一点时十四、十五文也可得;可到了内陆,同样的盐甚至可以贵到四十来文,好些人家根本就吃不起盐,数月不知盐味。

    除了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盐价越往内陆越贵,还有官吏盐商剥削以致于盐价高涨之外,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制盐的成本本就极高,即使想便宜,也着实便宜不下来。

    在这时候制盐还是煎盐法为主,而非后世所常见的晒盐法,而且因为盐会腐蚀铁锅,铁锅损耗极凶,这便是一大成本,而且前盐法需要大量的柴火,于是乎成本降不下来,自然盐价高昂,相较之下,晒盐法制作出来的盐就便宜的多。

    不过晒盐得看天气,天气好时产量便大,天气一个不好,前几日的辛苦便全都白废了,碰到雨季时更是制不了盐,标准的靠天吃饭,产量并不稳定,是以虽然早在前朝时期已经有了晒盐法,但晒监并不普及,产出来的盐还远不如煎盐法产出来的盐来的稳定。

    碍于缺乏动力来源,好些现代工艺的晒盐法是没法子照搬的,不过贾环曾经参观过盐厂,对于现代晒盐的方法知之甚详,其中有部份细节可以加快。

    第一件事便是生产流水线化,先前的盐池都是东一处西一处,时时要挑卤水到另一处晒盐,贾环将盐场按着地形重整,简化生产流程。

    以往挑上来的海水都要靠盐工一担担的挑进蒸发池之中,之后再看卤水浓度再分批挑到小蒸发池中,再进行蒸发,最后再送到结晶池里暴晒成盐。

    贾环直接按地形重整盐场,并在每个盐池中间增加匣门,到时只需开匣门,卤水即可流到下一个蒸发池中,无需再人工挑卤水,便省下了人力,有些地势较高处实在无法加装简易匣门的,便只好用水车运送卤水。

    不过这些水车也不是靠人力踩的,而是直接加装风车,以海边的海风为动力,更加节省人力,妙的是贾环不客气的直接抄了后世的风车设计,叶片做成活动式,可随时拆卸不说,就连支架都能三百六十度转动,可跟据风向调整位置。

    当然,像这样的风车绝对不是仅仅只靠一些精巧的木匠就能做成,不少关键处都使用起了铁,好在林如海贵为巡盐御史,这点子权力还是有的。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加晒盐的速度,同时也可以增加产量,总的来说比先前靠天吃饭的情况要稳定的多。

    林如海和贾环细细商量,甚至还做了模型,再三确认之后,这才拨了一处官府的盐场试试,没想到这产量竟然足足增加了三成,喜的林如海直乎贾环为福星。

    别小看这三成,要知道林如海让人试试的盐场可是一处极成熟的盐场,每年能产多少盐量几乎已经固定了,但如今只不过是略试一试便增加了三成,要是所有的盐场都导入新法,这增加的盐更是海了去。

    此行上京,林如海少不得得将这事告之一声,老实讲,对永正帝这么突然的召他上京,林如海多少也有几分郁气,这官位已经没了,可不能连功劳都没了。

    苏培成得知之后也起了好奇之心,“大人若不介意,可否让咱家去那盐场一瞧?咱家着实好奇,是什么法子能将盐产量增加如此之多。”

    林如海欣然同意,苏培成又道:“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林大人何不带环哥儿过去,也让环哥儿学习学习民生呢?”

    这话让他这么一个老太监说,着实有些过了,不过他这也是没办法了,圣上要他尽快确认环哥儿脚下是否脚踏七星,可好端端的他怎么去看环哥儿的脚底板呢?

    原先他也想跟环哥儿凑近乎,再去瞧一瞧他的脚底板,结果他一露出凑近乎的态度,便把环哥儿给吓到了,不只如此,就连林如海也若有意似无意的阻挡他跟环哥儿亲近。

    那副防着他的模样,好似把他当成了洪水猛兽一般,几乎都快把苏培成给郁闷坏了,他知道宫里有些不良嗜好的太监喜欢玩变童,但他真的不好此味啊。

    自己不成,苏培成只能让别人去瞧了,偏生环哥儿又是个简朴之人,平时的起居全都自己来,别说让丫环近身了,就连小厮都不怎么使唤,他想买通人去瞧一瞧环哥儿的脚底板都不成。

    他想着盐场就在海边,趁这机会到盐场,再寻机让环哥儿湿了脚,这不就能趁机瞧一瞧环哥儿的脚底板了吗?一想到此处,苏培成就忍不住给自己的机智点赞。

    林如海虽觉得苏培成对环哥儿也太过注意了,但想着环哥儿的身份特殊,倒也自以为明白了几分,于是便带上贾环一同去盐场一瞧。

    说起来,他们先前在重整盐场盐池之时,环哥儿便去过好几趟了,不过建造完成之后,尤于贾敏重病,他们也有一些时日未去,趁着这次去跳上一跳也好,待他们回京之后,也不知道何时才会再来了。

    因林家福运大多被用于供养绛珠草之故,是以林如海这些年来一直走着衰运,这倒楣的事一多,倒是养成了林如海小心谨慎的性子。

    虽说贾环已经将方法仔细说明,还做了模型,但林如海性子谨慎,不敢冒然将整个盐场尽数投入新法,只挑了一处盐池导入新法,也因为如此,看着左右两个盐池差距甚多的产量,苏培成整个人都惊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