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阁老夫人养成记

报错
关灯
护眼
73.红烛(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书生立在那里,清瘦的身子如青竹一般,寒潭似的眸子看着她,带着探究。

    出来的时辰不能太长,要不让人生疑,董氏那里不好蒙混过关,她牙一咬,从地上慢慢站起来。

    没有簪子的固定,髻子松开头发散下来,如黑幕一般顺滑,额间的发丝被汗水浸湿,贴在脸上,脸色苍白,几近透明,眸子雾气盈氲,粉唇微张,不停地喘着气,衣裙的腰带在刚才纠缠之间被解开,绿裙松散,衣衫凌乱。

    书生眯着眼,刚才那歹人倒是没有说错,这是个难得一见的尤物,虚弱的样子更加妩媚,让人招架不住。

    她全身发软,差点瘫倒,连手指都在发抖,靠在一株树上边喘气边理理鬓发,将沾上的树叶取下来。

    肩头处有几处血迹,应是刚才纠缠之间,男子伤处留下的,她毫不犹豫地除去撕烂的外裙,书生眼露讶然,别开眼睛。

    脱下脏污的衣裙,露出里面同色的衣裙,款式相同,幸好她的衣服都是绿色和黄色的,找到两身差不多的并不难。

    这也是前世多年躲藏换来的经验,多备一身衣服总会派上用场。

    她用脱下的衣服慢慢地擦拭着簪子,将铜簪子擦得亮洁如新,这才抖着手去绾发,可是她不会绾发,头发又太长,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请问恩公会绾发吗?”

    书生眼神愈发幽深,这女子究竟是何人,怎么如此的惊世骇俗。

    鬼使神差般,他接过她手中的簪子,修长的手指将她散落的青丝拢起,按照刚刚见过的样子,简单地绾个发髻,用簪子固定住。

    男人的手指如玉般,偶尔划过她的头皮,沁凉一片,却又如火灼般。

    绾好发,男子退后,她略弯腰,“多谢恩公出手相救,恩公高义,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小女子铭记五内,感激不尽,愿来生做牛做马,结草衔环,来报恩公再生之恩。”

    书生目光幽黑,神色复杂,看着山林深处,“来生?今生事末了,何必许来生,我要来生有何用,姑娘若真要报答,不如今生可好?”

    “今生小女子身无长物,无以为报。”

    男人修长高瘦的身子往前走一步,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漆黑的眼眸中看不出任何的情绪,“身无长物?姑娘此言差矣,身即是长物,依在下看,姑娘这身皮囊不错,不如姑娘以身相许,如何?”

    她一愣,用衣袖擦拭额间的汗珠,看着地上晕过去的董庆山,喘息道,“恩公,皮囊终会旧,容颜会迟暮,小女子除了皮囊,还有独一无二的灵魂,头脑也还算尚可,以后若恩公有需要用得到的地方,小女子定当赴汤蹈火,义不容辞。”

    灵魂?

    这说法倒是新鲜。

    “好,欠恩还报,我必上门索之。”

    他修长的手指,朝她伸过来,她呆呆地望着,就见他的两指之间夹着一片树叶,原是她头上还有未清理掉的东西。

    她略有些尴尬,刚才还以为他要做些什么。

    他不语,将树叶随手丢弃。

    老夫人虽然一直瘫痪在塌,可脑子还是明白的,又有下人精心照顾,掐着时辰让她出恭小解,轻易不会失禁在塌,一旦失禁,必是闹得人仰马翻。

    赵县令见母亲已被妥善安置好,再听董氏如此说,气消了一些,董氏再有错,可在孝顺父母上面,却是做得妥妥贴贴,让人挑不出半分错来,父亲在世时,曾说过董氏是佳媳,不仅田间地头的活计拿手,家务也是一把好手,常常对她赞不绝口,今日他说出休弃的话,也是气在头上。

    “你回去吧,平日里都是你照料娘的饮食起居,你辛苦了,今夜我就在这里陪娘吧。”

    董氏感动得热泪盈眶,“老爷,妾身能得老爷一句辛苦,便是累死也甘愿。”

    说完就要往赵县令的身上靠,赵县令看着她被泪水冲得一道道的脸,皱下眉头,又想到娇妾那滑嫩的脸,艰难地咽下口水,将她一推,“时辰不早,你去歇息吧。”

    董氏一僵,低着头,做柔顺状地退出去。

    塌上的老夫人口中还在呜呜做响,瞪着董氏叫唤,董氏侧身回一个阴恻的笑,老夫人的眼神黯淡下来,痴痴地望着儿子。

    赵县令没有注意到她和董氏的眉眼官司,以为老母亲是想念自己,挤出一个笑,“娘,今日儿子在这里陪你,让大梅回去歇息,平日里都是大梅侍候你,这回,也让儿子尽尽孝。”

    老夫人摇头,耷拉着眼,老泪纵横。

    泪水顺着满是沟壑的脸上流下,死死地拉着儿子的手,可怜她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真是有苦说不出。

    赵县令却没有读懂老夫人眼中的意思,自顾地说起趣事,老夫人的眼神越发的黯淡,慢慢地闭上眼睛。

    见母亲睡去,赵县令想悄悄地离开,却不料老夫人虽然睡着,可手却死死地拉着他的衣服,怎么也掰不开。

    他无法,只能趴在塌边,和衣而睡,不一会儿便手脚发麻,一夜不停地辗转,醒来只觉腰酸背痛,脖子僵硬,老夫人醒后他才抽开衣袖,让下人们侍候老夫人,自己则梳洗一番后,呲着牙去上堂。

    文师爷见状,关切问道,“大人何故如此,可是夜里睡得落了枕?”

    赵县令摆下手,揉着后颈,转下脖子,示意他不提也罢,堂中衙役执仗立于两侧,外面无人击鼓,衙门外一人一马至,从马上下来一位青衣中年男子。

    文师爷一瞧,忙出去迎接,“竟是秦书吏,什么风将您给吹来咱们渡古县,可是知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