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阁老夫人养成记

报错
关灯
护眼
35.方家(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已足够帮赵三小姐对付嫡母。

    朝他递个赞许的眼神,胥良川让他先行下去,眼神渐渐堆起寒霜,面无表情地望着空无一人的房间,沉默良久。

    前世的悲剧,他不想重来一遍。

    究竟要怎么做,他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计划,但最紧要的事情,他牢牢记得,不能让赵燕娘得势,不能让太子背负谋逆的罪名。

    似乎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又似乎无事可做,赵家现在还只是普通的小门小户,赵燕娘粗鄙如旧,皇宫中太子和皇后依然母子情深。

    一切看起来与上一世并无不同,唯有赵家的三小姐。

    他无意识地提笔,等清醒过来,就见雪白的宣纸上,写着赵雉娘的名字,这三个字像一道符咒一般,触目惊心。

    那女子弱不禁风的身姿仿佛就在眼前,虽然看起来如小兽般警觉,却又透着三分从容淡定,矛盾又复杂。

    为何自己修生养性多年,居然还会多管闲事,不仅是她与赵家有关,还有一种莫名的牵引。

    他将面前的白纸揉成一团,丢进纸篓中,背着手走出去。

    许敢进来收拾屋子时,见到纸篓中的纸团,好奇地展开,若有所思地看着上面的字。

    或许,他们家公子情窦初开了。

    他咧嘴一笑,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夫人可不止一次地抱怨过,虽说胥家的祖训有令,年过二十五方能娶妻,可公子的表现也太过让人担心,对于京中的贵女们从不假以辞色,伤透了多少的芳心。

    看公子对赵家的事情如此上心,不会真是看上那赵家三小姐吧。

    赵家三小姐出身暂且不提,长得确实美貌,娇滴滴的,如花骨朵一般。

    许敢找到自己的哥哥,小声地嘀咕几句,许雳给了他一巴掌,“公子的事情,也是你敢乱说的,小心公子罚你抄书。”

    他吐下舌头,赶紧闭嘴,公子的惩罚最为丧心病狂,明知他最烦读书识字,偏爱罚他抄书。

    胥良川隐在树后,听到兄弟二人的谈话,自己也愣住,看着远方扪心自问,他中意那小姑娘吗?

    前世,他从未爱慕过任何的女子,也不识情滋味,后来被赵燕娘一闹,只觉恶心,一生独身终老,在阆山苦心钻研,修身养性,不曾起杂念。

    许氏兄弟俩看到他的身影,立马噤声。

    许敢装死,心里念着菩萨保佑,也许离得远,他又说得小声,公子说不定没有听见。

    可惜事于愿违,眼见公子转身离去,修长的身姿就要迈进屋,却传来晴天霹雳的一句话。

    “最近无事,许二想必闲得慌,不如将书架第二排第五本书誊写一遍。”

    许雳兴灾乐祸地看着弟弟,不厚道地笑出声,兄弟俩是大公子的亲随,书房平时也是两人整理的,自然知道公子指的是哪本书。

    那本书可是要比寻常的书厚上两倍。

    许敢耷着眼,看着笑得开怀的哥哥,欲哭无泪。

    赵县令转身时,他怀中的雉娘突然睁开眼,冰冷地看着算计阴狠的母女俩,眼如冷刀,刀刀带刺。

    董老夫人大惊,随即怒火中烧,冲上前来,伸手拉扯着赵县令抱着的雉娘,边拉边骂,“你个小贱人,居然敢瞪人,眼里还有没有长辈?”

    赵县令大怒,一把将她掀开,“岳母,你今日究竟怎么回事?庆山失踪,与雉娘无半点关系,雉娘体虚身弱,已经晕倒,你还想怎么样?若再要如此,休怪小婿不顾情面。”

    他怀中抱着的雉娘脸色惨白,双眼紧闭,似无声无息一般。

    董老夫人又缠上来,要打雉娘,“你别装死,你这个恶毒的小贱人,居然敢瞪我,书才,这死丫头刚才明明瞪我来着,你可不能被她蒙蔽,她这是跟那小妇娘学的,就会耍阴招。”

    “来人啊。”赵县令怒道,“将老夫人带下去,送回董家。”

    雉娘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虽是庶出,也不是其它人可以肆意辱骂的,岳母实在是欺人太甚,睁着眼睛说瞎话,雉娘还晕着,她偏说雉娘对她不敬,他还在,就这样欺辱雉娘,若在他看不见的地方,还不又要怎样。

    婆子丫环看董氏的眼色行事,董氏不发话,都站着不动,赵县令气得发昏,朝前衙高喊,“衙役何在?”

    眼见执仗的衙役就要进后院,董氏这才开口地阻止,真让衙役将娘叉出去,她这颜面何存,急忙让曲婆子扶自己的娘回去,董老夫人哪里肯依,死活不肯离去,见女儿频使眼色,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出去。

    董氏也惊得不行,这贱丫头是个不叫的狗,面上弱不禁风,骨子里也是个狠的,方才那眼神,跟厉鬼似的。

    董老夫人气呼呼地坐上马车,赵县令看也不看董氏一眼,就抱着雉娘回了西屋,巩姨娘自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摇摇欲坠。

    兰婆子将大夫请来,王大夫诊完后,低声回道,“大人,三小姐本来身子刚好,元气未恢复,近日怕是劳累过度,虚弱不堪,要好好将养一段日子,切不可再受气受累。”

    赵县令连连称是,送走大夫,脸色沉了下来。

    近傍晚时,外出找人的衙役才回来,整个县城都翻了一遍,烟花巷子都没有放过,往常与董庆山相好的粉头们,说自昨日起,就没有见过他。

    赵县令平日里看不上董庆山,董家因为他的缘故,早早便搬到县城居住,在东集那边有个铺子,经营一些杂货,靠着他的关系,日子过得不错。

    董庆山游手好闲,自发妻死后一直未娶,整日里出入烟花柳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