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1章 疯狂内卷的卡牌们(第1/7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丰收的八月在一片农忙中过去, 转眼迎来了中秋节。

    秋老虎的威力尚未过去,早晚的气温已经开始悄然消退。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尘土漫天, 三三两两背着破布包袱的流民,杵着树枝削成的拐杖, 吃力地蹒跚行走,身上多是粗麻布的衣服用来蔽体,旧的看不出颜色。

    条件好些的, 能有双打了补丁的旧布鞋,差些的穿着自家编制的粗硬的草鞋,更落魄的连鞋都没有, 就赤着脚走在满是泥沙和碎石的黄土路上。

    李计也是其中之一, 他本是宁州临阳县人士,就在京州和宁州交界附近。

    他的父亲在临阳县当地大姓李家当管事, 李计自己平日给李家当小厮跑腿, 也跟随李家老账房学算账,将来好接替账房的活计。

    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比起那些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佃农和流民, 已经可以算是相当滋润了, 偶尔跟随家中少爷老爷去村里收租子时,还能仗着姓李狐假虎威一番。

    别说当地的农人, 哪怕是县衙里的小吏,也能客客气气说上几句闲话。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 最近突然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

    按照往年惯例, 每到秋收, 就会有许多人找上门, 给李家帮工做农事, 就算只给一口饭吃,都有人争着来巴结。

    那些地里的佃农更是不敢怠慢,没日没夜干活,生怕晚了一步赶上天气不好,就要减收成,李家的佃租可不会因减收变少。

    这次可倒好,几乎没人来求做工不说,就连佃农都不知不觉跑了不少。

    眼看着田里一片片的麦子收不过来,李家不得不提高了几倍的工钱,才勉强招来几个村里游手好闲的家伙帮一帮忙。

    李家家主在临阳县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祖上几代都是官绅,小儿子李长莫几年前上京求学,成功进入国子监读书,据说还成了明年春闱的热门状元人选。

    家主高兴得不得了,足足摆了三天流水席,就等着明年儿子高中,御街打马簪花,敲锣打鼓游街,光宗耀祖呢。

    谁知道几个月前小儿子突然送信回来,说自己离开了国子监,转头考入了那个劳什子皇家技术学院念书。

    起初,家主看见“皇家”二字,着实高兴了一番,还以为自家小儿子得了皇帝青眼,马上就要飞黄腾达。

    仔细打听一番才知道,原来这个皇家技术学院,竟然是一群考不上功名,无望科举的寒门,去当匠人、学百工的,毕业以后仅仅只是“六科”出身,最多当个吏员,连个进士都混不上,更别说赐官身了。

    更叫人惊讶的是,这帮学子,竟还要被学院下放到乡镇农村,帮百姓做些修旱厕,造水车之类的“贱业”,李家主那叫一个恼火,在临阳县被人笑话的都快抬不起头了。

    哪有读书人放着圣贤书不读,跑去田地里做这些低贱的泥腿子干的活?

    当今天子更是不着调,前些年胡作非为,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叫燕然大军退兵,现在又来这么一出。

    不是扶持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旁门左道,就是跟他们这些乡绅过不去,一会清田,一会打压佛寺,驱除寺僧,搞的京州周围一带乡镇士绅们人心惶惶,生怕清田和分田的火烧到他们头上。

    李家主简直怀疑小儿子是不是脑子烧坏了,又逢最近佃农、流民统统往京州跑。

    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派了李计这个小厮,上京去寻小少爷李长莫,顺便打探一下京州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若是能顺便拐一些廉价老实的佃农回来就更好了。

    李计赶了半日路,实在累得走不动道,只好蹲在路边树荫下休息,水囊里的水已经空了,只剩下怀中一块硬邦邦的烙饼。

    说来也惨,他本来干了一架驴车上京,李老爷还给了他一些盘缠,谁知半路碰上一堆作乱的流民,把他的包袱抢走了,驴车也被惊跑。

    没了盘缠,李计愁眉苦脸,眺望这条黄土官道前方,前一天刚下过一场雨,雨水把黄土浇的满是湿滑的泥巴,格外难行,稍不留神就要摔倒。

    今日又是烈日暴晒炙烤,水分蒸发如同蒸笼,视野里尽是扭曲晃动的蜃景。

    他不由想起临行前,李老爷吩咐的话:

    “京州前不久才经历战乱,朝廷又昏政叠出,京州流民那么多,只怕乱的很,你找到小少爷,一定要把劝回国子监好好准备科举,实在不行,就把人带回来,总比在京州受累吃苦,将来还没出路强。”

    李计大为赞同,在京州谋生,哪有在家中安坐,锦衣玉食,写写书法,吟诗作对过得舒坦?

    直到在憧憧树影间,他隐约看见一座模糊的城楼,李计差点喜极而泣,赶了这么久的路,京城终于快到了。

    ※※※

    离京城越近,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流民越多,李计一路心惊胆战,生怕遇到流民暴乱的情况,奇怪的是,他刚从宁州地界进入京州时遭遇了匪徒,现在人多了,反而渐渐觉得秩序井然。

    京城门口,一眼望不见尽头的帐篷和临时木棚,人来人往,招工的吆喝声和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人们脸上渐渐不再是路上看见的麻木和愁苦,更多的则是有了奔头的忙碌。

    李计往年也跟随老爷来过京城,京城繁华归繁华,那也是内城的御街,还有达官贵人们经常光顾的酒楼艺馆的繁华,这样的热闹,从来与底层百姓无关。

    京郊之外,照样是萧瑟的黄土路,和辛苦拉货进城的贫苦百姓。

    李计低头捶腿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