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独宠夫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8章 策论题目 世外桃源(第2/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经考过了,但他依旧时常翻出来揣摩。

    很快,他把新帝登基后的两次真题找了出来。

    黎荞接了过去,先是粗粗翻看了一下前面的墨义和帖经,然后略过诗词歌赋,直接去翻最后边的策论。

    他原本以为策论的题目是摘取当今圣上小作文里的一句话,出乎他意料的是,题目是抽取小作文的中心内容,然后以询问的方式,让考生给出答案。

    比如说第一次的题目,之前沿海某府遭了台风,不仅百姓种的庄稼被毁,家园也被毁,于是圣上就写了篇文章,感叹民生之多艰。

    然后第二年策论的题目便是若考生遭遇了台风,该如何自救,当地官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又该如何做。

    ……

    问官府该如何,这说得过去,但问考生自身该如何自救,这也太偏门了。

    平城这地方又没有台风!

    科举考试题诶,可以冷门,但不能邪门啊。

    只是考秀才而已,又不是殿试,一个秀才需要知道那么多吗?

    秀才又不能当官,知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秀才只需要好好背书,满肚子文章,基本功扎实不就成了么。

    现在出这样的题,这要求也太难了。

    再比如说第二次的策论题。

    前年春,西北某府发生了旱灾,有迷信的村人绑了一妙龄姑娘想要献给一大仙求雨,结果姑娘不从,撞柱而死,这姑娘的竹马为了给姑娘报仇,一夜之间杀了相关的上百村人,震动朝野。

    当今圣上就此事写了篇文章,然后策论题便是若考生在场,那该怎么制止这一惨剧,当地官府又该怎么做。

    ……

    又是考生该如何。

    这和黎荞印象中正经严肃的科举试题相去甚远。

    当今圣上走的是这个路子?

    那怪不得这科举不好考。

    黎荞沉思了片刻,然后对庄文道:“文哥,我是这样想的,但不知对不对,我说出来,咱们探讨一番。”

    “这两道策论题,说到底都是圣上关心百姓,想寻出能为百姓解决问题的好官,而不是只知道读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这题目虽然偏到邪门。

    但能看出来,圣上想寻能解决事情之人。

    简单来说,就是从应试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

    而天下大事,能公开写到试卷上让天下读书人自由发挥去解题的,无非就是国计民生。

    “文哥,其实一百来篇文章也不算多,把每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再联系四书五经的义理,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出题人就算是想玩新花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要和四书五经联系上,和国计民生联系上。你说是不是?”

    “啊???”

    庄文有些愣,黎荞此话对他而言倒是有些新鲜。

    他从前研读圣上的那些文章时,都是背完一篇就背下一篇,倒是没注意过这百篇文章中心内容是否有相似的。

    他没有进行过归纳总结……

    “至于考生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时该如何做,这得有生活阅历,有实践经验累积,这不是一日能解决的,得慢慢来。”

    “但因为天灾人祸数千年来都是那几样,所以不用怕,把每种灾祸的解决方法都写下来,和圣上的文章一一对应,这样肯定不会错。你说是不是?”

    “额……听上去是这样的。”

    庄文愣愣点头。

    黎荞见此,笑了笑:“这只是我粗浅的见解,不一定对。”

    “可我目前没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庄文拧眉,一边思索一边道:“待会我翻一翻圣上的文章,好好归纳总结一下。”

    最近这两次的题目让他大脑发麻,如黎荞所说的,过于随意了。

    和他从前考过的那种从四书五经中抽取一句话然后进行论述的方式一点都不一样。

    因此,这两次看到考题之后,他都是大脑先麻一下,未提笔,心里就已经生了怯。

    现在黎荞这一番言语,像是在他脑子里点了一盏油灯,不说照亮前路,但也算是指出了一个方向,让他知道他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也让他心里对科举考试的怯意少了些。

    之前一想到明年的院试他又会碰上奇奇怪怪的问题,那他立马就开始浑身无力。

    现在听了黎荞此话,他没从前那么怕了。

    他从椅子上起身,两步来到黎荞跟前,对黎荞弯腰作揖:“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谢你才好,你提一个要求吧,不然我这当哥哥的总觉得亏欠你了。”

    黎荞赶紧闪身,不受他这一礼:“文哥,你这话就客气了,我也没干什么,况且,我这法子不一定有用。”

    “就算真的有用,那之前庄家救过我,这是我应该做的。”

    “庄家借你的银子,你早还清了。而且,是我爹借给你的,又不是我借的,一码归一码。”

    庄文是真的想要谢黎荞,神色挺严肃。

    黎荞见此,只能让他确认这法子真的有用了再说谢不谢的。

    庄文想了想,同意。

    也是。

    现在说这些还太早。

    不过,黎荞此前没接触过真题,现在只是拿着真题翻了翻,脑子里就立马有解题思路了。

    以黎荞这聪明劲,怕是比他还先考上秀才。

    “你何时来县城读书?”他问黎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