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对照组后,我进大院躺赢[五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1章(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江平之粲然一笑,本就清隽的五官显得愈发俊朗,“嗯,我回来了。”

    李明宛当初在知道江平之失踪的事情之后,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悄悄哭了好久,大人们并不知道她那天没有睡着,也就不知道她听到了这个消息。所以后来江平之不但找到,还立了大功的事,也就没和李明宛说。

    正常情况下,他们不会和孩子细说这些事。

    当然,那次江平之虽然活着回来了,可也是九死一生,为他做手术的医生都不确定他能不能活下来。他的身上甚至还有流弹的弹片没能彻底清理。

    对于李明宛而言,江平之有着特殊的意义,哪怕分别了好几年,依旧会在梦里梦见他,想他是不是还活着。

    杨良玉有多惦念杨璋玉,李明宛对江平之的惦念丝毫不逊。

    可这么多情绪,等到真的见面的时候,悉数化作眼泪,李明宛低着头,不想让江平之看着自己不争气疯狂掉泪珠子的样子,“回来就好。”

    “走,我们回家。”李明宛瓮声瓮气的牵起江平之,要带他往家里走。

    江平之没有任何反抗,只笑着纵容她的举动,就和李明宛小时候一样。

    他们回去了,谭康平还在原地看着他们的背影,看着他们连影子都消失不见,就和几年前痛李明宛打招呼的时候一样,那种奇妙的感觉再一次笼罩在谭康平的心头,遗憾愧疚,是他怎么都说不清的感受。

    又或许,在没有机会说清楚。

    李明宛带江平之回大院的时候,胡若弗竟然也在,很显然他们比李明宛更早得到消息,知道江平之会回来。

    只不过胡若弗她们也没有想到,江平之回到北平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回家,而是去李明宛的学校找她。

    他甚至还知道李明宛跳级的事情。

    其实,在江平之的部队遇上空袭牺牲之前,他偶尔还能寄信给李明宛,问问她的现状,也能收到回信,后来重伤入院,再后来通讯不便,慢慢的也就没了往来。

    可着不妨碍他依照先前知道的消息推断,李明宛现在应该已经上了初中。而靠近大院,学校还好的中学,就是刘长征以前读的那所。虽然没有明说,可是李明宛住的大院,附近也是一些干部的住所,他们不约而同的把孩子往那所中学送。

    倒也不是说那所中学只有干部的孩子,可确实占比更大一些。

    江平之也就去了那所中学,他站在门口等了许久,最终还是等到了李明宛值日完放学。

    大家也许是商量好了,江平之刚和胡若弗打过招呼,杨良玉的母亲就带着杨良玉和杨璋玉出现,他们还捧着两道菜过来。

    杨母就算刚刚做过菜,身上也是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乱,甚至走路的时候还能闻到香味。李明宛和她们在这座前清的府邸里一起生活了这么久,虽然没有日常一处吃喝,可也知道了些杨母习惯,大概是在做完菜后,抽空去洗漱了一番,才能做到这么齐整。

    而胡若弗就是简单的齐耳短发,衣服也很朴素,身上系着围裙,笑吟吟的和杨母打招呼,“你也太客气了,说好在我这一块儿吃,怎么还带了菜过来。”

    李明宛看着胡若弗,虽然她没有杨母的面容那么美丽,也没有杨母举手抬足的淑媛气质,可她一旦笑起来,风采丝毫不逊于杨母。

    “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我想着今天人多,光你一个人忙活也太累了,就自作主张加了两道菜。”尽管和胡若弗相处这么多年,关系亲厚许多,杨母一开口也仍旧是大家闺秀的客套礼貌。

    其实这几年下来,为了供应前线,各家各户哪有余粮呢。换成以往,物资虽然贫瘠,好歹也能时不时的吃上肉菜,现在打打牙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主要是李文畔这些人,是枪林弹雨闯过,雪地草根啃过,最有艰苦决心的那批人,就怕自己这边开不好头,上行下效,前线的人还吃什么呢?

    所以也很少能见到肉腥。

    现在战基本是打完了,不见得国家立刻就能富强起来,因此这顿算是庆祝团圆的饭,也朴素得过了头,仅仅只有一道肉菜,还是菜里混合着肉。

    杨母当然不会例外的带大鱼大肉,但她做的是一道香煎肝和一道糖醋素里脊。杨母做的菜都要非常舍得放料,现在买东西都凭票买的,所以哪怕是油盐酱醋的佐料都得非常省。

    想李文畔和杨父这样的人,当然有自己的供应,可着并不妨碍他们主动让出去,选择给更贫困的人,甚至是直接送去孤儿院一类的地方。如此一来,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巴。

    就算李明宛也不会顿顿都能吃到重油重盐的菜,但相比很多吃不饱饭的人,她至少三餐不愁,非常非常偶尔还能吃上一次点心。相比大多数人,她的生活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衣服虽然也穿得久了,有些泛白,可没有打得到处都是补丁,在一众孩子里穿得算是很好。

    胡若弗帮着杨母把菜端上桌子,两人闲话家常的时候,外面也传来李文畔和另外两人说说笑笑的声音,原来是杨良玉的父亲和江平之的父亲。他们的脸上都满是笑意,这几年稍显老态的面容也变得精神许多,三人一同跨进门。

    也不奇怪,他们都是年少起就投身革命,志趣相和的同仁,尽管不像江平之和杨璋玉他们是一起长大的,可也算年少相识。当年一起的那些人也没剩几个了,就算从前只算泛泛之交,过了这些年,经过岁月沉淀,情感就发生了很大不同,像是人老以后很容易念旧一样,以往的青葱时光也容易浮现眼前。

    他们虽然同住在一座大院,可各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