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1章 御驾亲征势在必行(第2/2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们如何幸免?

    加上前面各种有意的宣传,一种异样的情绪正在大宁朝各地蔓延,等待爆发。

    而大燎国书事件发酵之后,从北边送过来的军报便逐日增多,燎人有一点值得令人尊敬——他们不会只为了逞口舌之利,而是一定对他们说出的话付诸行动。

    燎人原本“先平西凉后灭大宁”的国策确定更改为“先灭大宁西凉自破”,燎国王廷东西中三路大军正式集结,时隔多年,燎国再次发动了全国战争动员令,那些原本放牧的牧民,十四岁以上的男丁,无论是否军户,都背上了弓箭和利刃,牵走家中的马匹,从草原各处往炎都王廷集结。

    时至谷雨。

    谷雨过后是立夏。

    这个节气,即便是极北之地也开始冰消雪融,万物解冻,草原上最先冒头的一般是甘草和繁缕,而这两样草株破土之后,新鲜的牧草便如南边的雨后春笋抽芽,在某个夜晚开始疯狂滋长,于一夜之间将枯黄的荒芜长成绿色的草原,对燎人来说,牛羊有了牧草,他们便有了粮食,马匹有了牧草,他们便有了足够的草料,这是长生天赐予他们发动征战的礼物。

    也是在这个时间前后,慕容雅博收到了岳芝的私人信件,当晚他连夜进宫找到萧庆宁,两人密谈至半夜,第二日,萧庆宁听完朝会之后,再次召集了她的准内阁进行议事,与第一次内阁议事不同,这一次人员有所变动。

    左丞相王延年、右丞相崔固安、中书平章政事兼兵部尚书慕容雅博、御营中军元帅裴定方、户部尚书许世辅、礼部尚书章丰饶、加上一个翰林编修兼通政舍人白靖文,而在萧庆宁身后,上官妙云和岳璃分左右侍立。

    萧庆宁先让上官妙云把军报下发,待王延年等人传阅完毕,她仍是直入主题。

    “该来的总要来,这一仗朕御驾亲征势在必行,若有让朕留京的奏议,趁早打消。”

    王延年等文臣面面相觑,以他们的立场来看便是他们自己到了前线也不该君主以身犯险,况且前面的太皇帝跟宣和都是前车之鉴,而萧庆宁既然提前把话说死,崔固安得到王延年的默许,换了个说法,进言道:“陛下若要亲征,臣等誓死相随。”

    萧庆宁:“行了,叫你们来是交代留京事宜,不是让你们跟朕讨论谁去谁留的问题。”

    崔固安一时语塞,萧庆宁扫了一眼众人,说道:“朕走之后,京城这边一应政务由你们五个主理,若有大事不决者,五人表态,以多数为准。”

    这实际就要眼前五人履行监国之权,她说的五人分别是王延年、崔固安、许世辅、章丰饶和白靖文。

    前面四位没有问题,名正言顺,左右丞相和户部、礼部尚书有这个资格,白靖文和这四位并列监国便显得格格不入,毕竟白靖文现在只挂了个新科状元的名头,虽说在白狼河立有军功,但无论是资历名望、政治经验、人脉关系都差得太多太多。

    而萧庆宁敢把白靖文提拔到这个位置,自有她的道理,这次特意挑选的这几个人也是为了给白靖文搭班子,因为萧庆宁已经提前和许世辅、章丰饶通过气,这两人绝对无条件支持白靖文,那么她定下“大事不决五人表决”的规矩,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履行白靖文、许世辅和章丰饶做出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左王右崔反而成为了陪衬。

    当然,在此之前,萧庆宁要正式给白靖文一个名分,于是她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