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9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就这样, 戏志才暂时留在了太守府中,住在了一楼的右卧,开始了各种誊写和代笔书信的生活。他家那边倒是无需担忧, 寒玦让他写了一封平安信, 派人捎给了父母亲眷。

    这样过了几日,戏志才发现,若不论其他,在太守府的生活是及其舒适的。

    比如,从早上开始,就能闻到奶茶的浓郁香味。

    打开门就能看到太守抱着义子法正, 一边喝茶,一边教他背三字经, 徐庶则在一旁练字。寒玦和典韦在院子里练完剑, 加入其中,一派其乐融融、岁月静好的模样。

    喝完奶茶,就开始吃早饭。

    太守府的早饭是及其丰盛的。十六岁的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厨娘切了大块的狗肉、还有撒了胡椒粉的羊肉,就着这些,两个少年可以吃三大碗麦饭。

    用完早饭, 侍女丫鬟又开始在大厅煮酒。平生好酒的戏志才可抵抗不住美酒的魅力, 便在大厅里一边誊写古籍,一边喝酒。

    古籍有许多内容都是闻所未闻, 他沉浸其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晚上则继续被太守拉着吃饭, 太守可从来不讲究“食不言、寝不语”, 人和徐庶说得一般随和, 总是一边吃饭一边和大家互通信息。

    颍川郡消息之多、信息之快,让戏志才颇为震惊。

    而且这并非道法所致,而是太守在逐渐建立起一套各地收集、传递信息的体系。

    他见荀澜细致地将信封分为了三种颜色,黄色印章是普通的消息,染有绿色代表着特殊的消息,盖着红色印泥则意味着紧急的消息。若是有红色标志,这一路上的传递人员都要昼夜不停地将信直接送入太守的手中。

    建设颍川消息渠道的银子,似乎源源不断地在往外支出,在各地盘下来了不少的铺子。而太守胸有成竹,完全不在意这些前期的支出,笃定日后会带来更多的回报。

    太守年纪轻轻,太守府事务也多,他却能安排得很合理,实在是难能可贵。经过戏志才的观察,荀澜鲜少自己直接看政务,而是让徐晃、寒玦和徐庶诸人,先行将消息过滤一遍,紧要的挑拣出来先批,需要过目但不紧急的单独放在一侧,下面县一些无关紧要的新闻和问候则放在那,偶尔闲暇时看看。

    荀澜将其称为“抽查”。拿不准的事情则稍放一下,在晚上召心腹讨论出个结果。

    这样一来,郡中并无事情积攒,让人心生赞叹。

    荀澜自己也没有想到,运用现代思维来看,不过是普通的分类方式和适当的放权,在古代却鲜少有官员会有这种思路。

    戏志才细数了下太守倚重的幕僚和武将,从寒玦、徐庶、徐晃到许褚、典韦、周仓等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出身大家,大家都是白身。太守虽然和荀家关系匪浅,却完全没有启用荀家的人,只是和临颍县的县长荀衍保持了书信联络。

    在这个门第之见流行的年代,实在是太罕见了。

    而且不论发表什么观点,他都会尊重地听完。对于观点比较幼稚的侍卫典韦、冲动的军侯许褚,他会耐心地点拨,作为主公,这肯定是世上独一份了。

    被这样的气氛所感染,不过些许时日,戏志才开始主动帮徐庶处理文件了,默默领下了自己幕僚的身份。

    晚上,他叹息着写信给自己的好友兼对头郭奉孝,用的还是荀澜刚刚做出来的光洁如玉的白纸。

    这纸是新出来的第一批,莹白如月光,柔滑如丝绸,在上面落笔成书从视觉和手感上都是极佳的享受。因为第一批比较少,这批纸张还没有售卖,只由太守赠送给了相熟的人和当地的名士。

    戏志才继续落笔,道出了自己的万千感慨:“千万别来太守府,来了就走不掉了。”在这里,特行独立的主公每天做的事情都在出乎他的意料。

    经历过这般被尊重,戏志才已经想不出自己在别人麾下效力时要怎么适应了。

    而且荀澜昨日安排他写颍川寒士的推荐名单,越长越好。这份信任和对寒门士子的毫无偏见,着实令人高兴。

    “戏叔叔,晚饭有荠菜豆腐汤和红烧河鲤,快来呀!”法正迈着小短腿,一蹦一跳地来喊他吃饭了。

    因着晚饭荀澜喜欢人齐了再开动,法正便自告奋勇,迈着小短腿逐个喊人。今晚上的红烧河鲤闻起来特别香,法正急乎乎地等着开饭呢。

    “来了!真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戏志才一边应着,又落笔加了一句“太守府酒甚美,也没有你看了之后嫌污眼睛的丑男”后将信封好,封面写上“郭奉孝收”,叹道:“太守府的氛围真是让人完全抵抗不住啊。”

    接法正的人迟迟没有来,这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捎信儿很容易就捎丢了。

    好在法正记得自己父亲的名字,荀澜听得法衍曾经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监的高官,因为得罪了十常侍被撤了职。

    这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廷尉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知法懂法,懂得很多普通的读书人都学不到的知识。荀澜便直接派专人前往法正的老家,这次打着为了法正安全的旗号,请他亲至颍川郡接法正。

    “法正是不是很喜欢颍川?”

    “嗯嗯。”法正用力点了点小脑袋。

    荀澜一边给法正盛蛋花汤,一边循循善诱:“等你爹来了后,一起留在颍川好不好?”

    典韦颇为不解,既然太守不舍得这个孩子,又为何要替他寻亲呢?感动于太守对法正的喜爱,他压低了声音和荀澜说:“主公,反正孩子三岁多也记不得什么,您若是舍不得,不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