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渐渐恢复了生机, 人们没了性命之忧后,又开始为了生计忙忙碌碌。虽然日子难过了不少, 遇上灾年, 又逢瘟疫,但今年的赋税降了一大半,咬咬牙总能过得去。
这一日, 此次的赈灾队伍已经准备离开了,他们即将前往下一处地点, 通州。
城门外的队伍看起来比来时多了不少人,除了队伍里原本就有的那些人以外, 还有一些本地的疾医郎中, 也一同随行。这些都是自己主动要求去的,毕竟这些日子里, 谁能比他们更熟悉如何安置治疗那些病人呢?
这几日他们还紧急筹措了一批药材, 正是林太医研制出的那解毒活血汤的方子里的,由于作过改良, 大部分药材都不算罕见, 价格也不高。
这样到了通州就能立马拿出合适的药材,先救治那些重症之人,再慢慢收购药材,不然的话, 恐怕耽误了时机。
队伍早已整装待发, 站在城门外的青州官员们正与四皇子他们送别。许久未见的许知州看上去有些疲累, 这些日子里他作为本地最高官员,自然是不可能闲到哪儿去的, 也忙碌得很。
不过他倒是并不喊累, 反而非常积极地为他们提供便利, 要什么给什么,要求清扫全城时也是毫不含糊,恨不得把底下的小吏也全都派出去,好彰显他的诚心。
这当然不是说他就是个敬业勤恳的好官了,毕竟都做到这个位置了,能求个无功无过就行,何必多余做些他事。
只是这毕竟是他在任的最后一年了,本来还想在考察时求个中等便好,也不求能得个职事修举的评价。
谁能想到今年年初,就遇上了旱灾,还好附近州县尽皆如此,也不独他一人,朝廷也体谅他们的难处,让各州县呈上遇灾情况,按程度不同免了各州一定的徭役赋税,这才没造成太过严重的乱动。
后来终于降了一场大雨,大家还高兴旱灾终于要过去了,农民也能下田继续趁机会耕种了。
如何能料到,这当口居然又发生了瘟疫,许知州知道这消息的时候简直眼前一黑,恨不得就这么昏过去了。
了解前因后果之后,他简直恨不得立马就把那通州的段礼康挫骨扬灰不可。这人倒是好,惹了麻烦没解决,自己倒是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反倒是把他也拉下了水,真是可恨。
只是没办法,事情还是要解决的,但是情况越加恶化,他心里也是越发焦急,这么两次大灾下来,恐怕城中的人口要少个半数了,即使这都是因为天灾,但是应对不当,却难免会影响到他的评定。
到时候不说升不升迁了,不贬官都是好的了。
却没想到人到了谷底或许真会否极泰来,朝廷此次派来的赈灾队伍竟有那样神异的人物,原本还以为这样肆虐的瘟疫起码得要个两三月才能大致平息,却没想到居然不到一月就已经治好了大半病患,原本直升的死亡人数也下降了许多,已经比他预期中的情况好了太多了。
许知州这几日就已经写好了歌功颂德的折子,开篇自然是赞扬圣上仁心,爱民之心昭彰,之后还好好夸了一通四皇子及众人,还有那位神异的国师,他几乎花了大半笔墨都在赞扬吹捧她,直将她说得好似仙人降世,一来到青州就解了围困,这实在是我朝之幸事啊,肯定是因为陛下您,国师才会如此的,陛下果真是上天注定的天子啊。
当然,吹捧归吹捧,正事还是不会忘记的,他自然记得在后面详细上报此次瘟疫具体情况,也是隐晦地在其中说明了自己的功劳,如何如何恪尽职守,认真配合赈灾队伍,协力将患病死亡人数降到最低。
这么一通下来,许知州自信地觉得,或许他不必担心降职了,毕竟他这样忙前忙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因而他十分不舍地送别着队伍,若不是国师他们,自己恐怕也要被迁怒降罪。许知州虽然带着身后的官员和四皇子来回客套着,可大家的心思其实都在队伍前列的那架马车上,大家都想再留那位国师一段时间,说不定便能有机会见上一面呢。
只可惜他们也知道这并不太可能,毕竟通州情况危急,队伍不可能无缘无故还留在青州的,只是却没想到送别的这一天也没能见到国师一眼,实在遗憾至极。
而郑乔也在队伍之中,她与林太医商量好,也要一同前往通州,到时候回程的时候,再一并将郑三他们一起带走。
此时他们也在城门口告别,郑乔抱了抱几个看上去十分不舍得她的小孩,郑三则是在一旁看着他们依依惜别的模样,说了句,“行了,搞成这样还以为人不回来了呢。”
“哎,小四儿,你也别担心,几个小孩我还能照顾不来,你安安心心去那儿就是了。”
这话倒是说得那个眼眶有些微红的孩子不好意思了,郑乔倒很习惯郑三说的话了,点了点头。
“嗯,我知道,三哥。”郑乔其实并不担心,自己还将这次得来的工钱留了大半给大家,三哥他们也会找活干,不必担心没饭吃。
“你们都记得好好吃饭,应该不用等很久,队伍就能回程了,到时候咱们一起走。”
郑三点点头,这些日子他自然是要处理好家中的事,找些熟人打探打探京城的情况,总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去了。还得把那房子找个信得过的人租出去,如此就算京城那边真呆不下去了,好歹也有个退路。
“好啦,我走了。”见自己刚认不久的师兄单敦正挥手招呼着自己,郑乔跟几人道了别,便跟了上去。
陈安如也来了城门口,不过依然是坐在轮椅上,毕竟她刚刚恢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