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零双职工养娃日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章(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已经22岁了,当年毕业大家一起拍毕业照有不少同学都是带着娃一起拍,她在同龄人里算晚婚了。

    人又生得好看,是家里独女,上了大学后自然不乏追求者,小姑娘对爱情想得太梦幻,就吃甜言蜜语那套,故而大学谈了一个临床专业的,临近毕业男方去她家见家长,结果嫌她在家过得太滋润,觉得她没法跟着吃苦太娇气提了分手。

    也挺可笑。

    毕业后苏雪桢被分配到人民医院,结婚这事才提到日程上,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岑柏。

    岑柏小姑跟她妈是小学同学,面相瞧着凶,心肠软,嘴笨但会疼人,实诚。

    俩人谈了半年后结了婚,婚后苏雪桢反而觉得被他宠得更娇气了。

    说话间,俩人很快走到了医院食堂,里面已经坐了四五桌,面积不小,就中间安了俩大吊扇,扇叶上还挂了长布条,呼啦啦转着。

    大家都往风扇底下躲,聊天声此起彼伏,热闹的很。

    近处早没位置了,苏雪桢端着餐盘打菜,里头打饭的赵大姐先前让她帮忙看过孙子腹泻的问题,一见到她过来,舀着一大勺排骨要往她盘里送,“苏医生,这里。”

    “谢谢赵姐。”

    苏雪桢笑着讨巧接下了,再往前又添了一勺醋溜白菜。

    今天的汤是绿豆汤,苏雪桢退而求其次找了个离风扇最近的位置坐下,同一桌是妇产科的医生凌瑶,看到她满满的一盘排骨,羡慕了:“赵大姐真偏心你哦。”

    “儿科太吃香了。”

    魏娟很快打完饭也坐了过来,正好听到了这句话,笑道:“可别说了,谁来谁倒霉,上个月院长开会还说我们儿科服务态度不好呢。”

    话是对着她说的,实际是骂院长。

    凌瑶也是开玩笑,谁不知道儿科最难伺候,不仅要面对小病人,还有身后的一大家子,她立马不说话了,喝自己的汤。

    “儿科什么情况院长也清楚,每回开会被批都习惯了。”

    苏雪桢端起搪瓷小碗喝了口绿豆汤,“等下吃完饭你有时间没,我去做个超声。”

    “来,我等你。”

    凌瑶点点头,答应下来,吃完饭她也没立刻走,想等着苏雪桢一起过去,排骨是热油爆炒出来的,裹了面粉,看着油浸浸的,她有些意外苏雪桢还没孕吐,小声问道:“还没孕吐?”

    “还好,可能月份浅,不太严重。”

    饿归饿,连着吃还是有些腻了,胃里那股不舒服的劲也被激起来了,苏雪桢忙吃了口醋溜白菜压油腻,“主要我太饿了。”

    魏娟是过来人,笑着劝她:“正是饿的时候,该吃就吃。”

    “是啊,指不定后面怎么折腾我。”

    苏雪桢又咬了口排骨,在家岑柏吃饭快,受他影响,久而久之她吃饭速度也快了不少,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午饭,随后跟凌瑶一起去妇产科室做超声。

    怀孕头两个月做超声,必须要在膀胱充盈的状态下,刚才那碗绿豆汤正好给了机会,苏雪桢躺在检查椅上掀开衣服,心里不免打鼓,毕竟到现在还只是她的猜测,别白高兴一场了。

    “怀孕不容易,未来你可要辛苦些了。”

    凌瑶还没结婚,看着苏雪桢心情格外复杂,没人比她更了解怀孕过程有多辛苦,尤其是苏雪桢作为医生,现在肚子不显还好,等怀了六七月以后,继续在医疗一线那是真的痛苦,这还只是起步,等着的还有生产和后续的养娃。

    苏雪桢何尝不害怕这个,但这个决定也是她跟岑柏深思熟虑之后才做下的,她不后悔。

    凌瑶给她抹上耦合剂,拿着腹部探头缓慢在她腹部移动,苏雪桢转头也看向屏幕,随着时间流逝,子宫内情况渐渐清晰起来,明显能看到妊娠囊内有卵黄囊。

    “恭喜。”

    凌瑶笑道:“你当妈妈了。”

    苏雪桢眼神晶亮亮看着屏幕里的小生命,心里油然而生一股责任感。

    作者有话说:

    开文啦~

    大概是一篇包含了养娃/日常/群像/职业/极品的文,金手指是苏雪桢碰到人的手可以听到心声,主要用在儿科治疗和少量虐渣上,不会开太大~

    主角设定出生在1950年后,是原书土著,思想方面会有一定局限性,大家族,后续出场人物会慢慢增多,有极品但不会太多,就是70年代后期双职工小夫妻养娃的日常。

    下本会开这个!文名文案正式改文前会改:《海岛养娃行医日常》【七零】

    文案如下:姚海芸自幼父母双亡,跟随爷爷生活,爷爷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老中医,她打小就跟在后面学习,对药理知识颇在行,因为长相秀气,为人善良,乡亲们总爱开玩笑叫她小菩萨。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山洪摧毁了这个家庭,爷爷临终之时嘱咐她拿信物和一封信去找在省城的叔叔,说她父母早年在省城给她说了一门亲,到了那叔叔看到信知道该怎么做。

    姚海芸听话拿着信和信物去了省城,却被告知她那未婚夫被派驻到海岛去了,势利眼叔叔一家打发了她一点钱就送她上了去海岛的船。

    下了船,姚海芸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来接的不是她姓赵的未婚夫,而是一个叫董晔书的军官,俩人都一脸懵,她转头想回去,船早开走了。

    无奈,姚海芸只能留下等第二天的船,谁料之后接连几日的夏季暴雨,让这个偏僻的海岛连续一周都没轮船过来。

    海岛的温度高、湿气重、盐度高,驻守的军人和当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