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唯二掌事姑姑之一善兰被押下严刑审问, 一时间后宫议论纷纷,甚至皇帝也惊异非常,请太子去问。
太子却只道按东宫章程办事, 没有妨碍于谁, 更不必同谁解释。
这话的意思不就是皇帝是外人、管不着吗?
皇帝十分伤心,善兰是先皇后的陪嫁婢女, 如果有什么违反宫规,甚至是铸成大错的事, 太子自然可以不念旧情, 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可、可自己怎么就能是外人呢??
然而太子铁了心要自扫门前雪,连皇帝也不知道为什么, 宫中其他人, 就更不知道了。
有人去问淑妃, 淑妃只说不知道, 太子要做什么事, 自然有他的道理, 轮不到别人置喙。
于是也就不问了, 只是常有人暗中说起,善兰怎么也算看着太子出生、看着太子长大,怎么一朝翻脸,如此严酷,一点旧情都不念, 真是冷血无情。
太子好像是怒极了, 一点也不在乎这些言论, 管都没管, 好像只想处置善兰似的。
于是这些话就流向了前朝, 朝中众臣总算找到了能够攻讦太子的地方!毕竟自从郡试过后,满天下提起太子全是称颂,美名贤名尽归东宫!
要是再不能除去太子,他这个储君之位,只怕要愈发长久稳固了!
总之从前压根不知道善兰是谁的人好像突然间全部善心发作良心发现,痛斥太子冷血薄情,苛待从小侍奉到大的姑姑,甚至是苛待先皇后留给太子的姑姑,痛斥的罪名除了冷血薄情外,就另加上了一条不孝。
孝道这顶大帽子扣下来,除了混不吝的不在乎,几乎没有人能无动于衷,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容忍。
可太子硬是一言不发、坚决不改!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子觉得他是对的!太子一旦认定自己是对的,那就是硬扛到底的意思,就如同去岁包庇灾星一样!
也意味着,这次他们的机会又来了!
不把握住,只怕再也没这样好的机会了!
一时间弹劾奏折铺天盖地,能扯多大罪名就扯多大罪名,不为把太子拉下马,只为了破坏他累累好名声!
直到有一天,他们一如既往夸大其词,把太子贬得一无是处,太子突然开口了:“孤已经极力忍耐,诸位既然如此激愤,孤也就只能把一切都告诉诸位。”
他说完,掀衣而跪,对皇帝道:“太子妃前些时日产子,是众所周知,父皇也知道。”
“只是父皇不知道,那天有稳婆被人收买,意欲谋害太子妃一尸两命,物证在,稳婆供述在,绝不是儿臣空口胡言。”
这和那个善兰有什么关系??该不会买通稳婆的人就是她吧?!!谋害皇嗣是死罪,一时间不少人都噤声。
“查出来,是善兰一直暗中助她,什么心思昭然若揭。”太子继续道,“儿臣原本甚是伤心,被母后留给儿臣的姑姑背叛不说,儿臣妻儿险些一尸两命!”
这下,所有人都不吭声了。
“可是她却辩称也是受人指使,儿臣又惊又怒,又伤心又难过,便想查一查是谁。”
他说完,叩首,“可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太后娘娘!”
太后谋害太子妃?!举朝哗然!!
“儿臣知道这是皇室丑闻,万万不能与人说,只是儿臣实在被逼得毫无退路,不得不说出来!还请父皇恕罪!”
皇帝怎么也想不到,太子居然说出来这样一桩隐情!太后竟对东宫下手了!渊儿怎么不告诉他!如果告诉他的话,他万万不能让太后下此毒手!更不会让太子面临这些!他自己就会找太后算账!
可太子还在说:“儿臣心中惊惶难安,倍感伤心,不明白太后娘娘怎会做此糊涂之事,便命人查,这一查,儿臣只恨自己查得太晚,竟令太后娘娘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无法挽回”的地步???
所有人都抓耳挠腮,等着太子的下一句,“今年年初,宫中不知怎么来了个道士,混到太后娘娘身边,轻而易举便动摇了太后娘娘十来年的吃斋念佛!太后娘娘弃佛从道,那道士却根本是个妖道,一心哄骗年已花甲的太后娘娘吃他炼的丹药!”
“从一颗到一天一颗,甚至一天三颗!妖道不光蛊惑太后娘娘服用丹药,还骗太后娘娘,说日夜惊梦,其实是死去的苏氏罪人在求她,质问她,为什么不保苏氏、为什么不保苏贵妃,那是她亲侄女儿啊!”
太子跪着,声泪俱下,“太后娘娘信以为真,又日月服用丹药,不知不觉便想为苏氏讨回公道,甚至因此仇恨起了父皇,小九与父皇少年时极像,她、她竟还设计小九魇镇!足见仇恨之心!”
九皇子魇镇???兵马大元帅竟是因为九皇子魇镇才交出兵符告老还乡的???
太子十分内疚地说:“这些都情有可原,儿臣都不在意了,可谁知,太后娘娘年事已高,长期服用丹药,如今身子已是不大好,已经、已经——”
未竟之语,所有人都明白了。
当年苏氏谋逆,满门罪人,留一个太后,哪想得到太后时隔十年,非但不能感念皇帝仁孝,反而愈来愈偏执,谋害太子妃与小皇孙,还构陷九皇子魇镇,看来是一心念着满门罪人的苏氏,完全置皇帝这个亲儿子不顾了。
一时间,也说不出什么,毕竟太子都说了,太后服妖道的丹药,身子愈来愈坏,可能没多少时候了。
有心细的,象征性问一问妖道呢?太子就说,此等妖道,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