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我是林黛玉她叔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9章 钟情(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待到堇荷走后, 申椒脸上的红晕也没消散,五公主向来眼尖,立马察觉到了申椒的不寻常。

    只见她语气稍显惊讶的“咦”了一下, “姐姐, 你脸怎那样红?”

    “啊?有吗?”申椒有些怀疑摸了摸自己的脸。

    “有啊!”

    五公主上前将自己手背贴在申椒脸颊上。

    “都这么烫了。姐姐是不是发烧了?”

    此话一出,连一旁的黛玉都将目光从春江台移到了申椒身上,蹙眉打量一番后, 亦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确实红。姐姐可是方才吃了一点子酒,上头了?”

    申椒心中本就有事, 闻言愈发窘迫起来, 她想解释,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好一阵语噎后, 最终只能凭借几声干笑化解尴尬,正巧黛玉给了她个台阶下, 赶忙抓住, “是!婺儿说的对, 我是吃了酒才如此, 安静歇会儿就好,不必担心。”

    不想与黛玉和五公主过多纠缠,于是岔开话题,“你们在看什么呀?”

    黛玉指着前方的春江台, 道:“春江台布置极为精巧,夜间台上恍如白昼, 我被台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乐声吸引, 所以想看个究竟。”

    申椒点点头, “缘是如此。”

    说罢,笑吟吟转头看向黛玉,“听我爹讲,你叔叔不过十八的年纪,便已中了探花,真真是年少有为。外头而今可传遍了,说你们林家'一门双探花',家学渊源。我哥哥即便中了武选十三名,也还被我爹耳提面命好一阵,让他多向你叔叔看齐、学习呢。”

    黛玉闻得此言,羞涩之余,豪气丛生。

    林清中第,她与有荣焉。以前在贾家,爹爹来信时就常夸这位叔叔人中龙凤,往后必成大器。而今看来,所言不虚。往后林家有他撑着,必不能门庭败落。

    思及此,黛玉心中大为宽慰。

    春江台。

    申昉如今作为军中头号人物之一,这种场合,自是需要他出面。只是申桂没进前十,没有资格同这些军中大人物同桌吃饭,于是趁他爹忙于觥筹交错之际,偷溜到文官这边,准备去找林清玩。

    林清这边也差不多,内阁里的几位大人正同殿试那日被点到名的五位进士同桌吃饭。

    当然了,公孙量是不在的,虽然身为次辅,但说了是挂名就真的只是挂名,本身就是个类似于活招牌一样的存在,非必要绝不露面。

    所谓高人、高人,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

    状元江弘载年过四旬,榜眼李仪芳三十有一,刘道安二十五,李哲三十五,林清最年轻,才刚满十八。

    内阁的几位大人都是四五十的年纪,饭桌上对五位“后生”勉励一番过后,就开始各自扯皮聊起天来。

    江弘载与他们年纪相仿,能说到一块,李哲性格则有些讨巧,十分热衷给这些大人们斟酒应和,对林清一干人反倒不怎么在意。

    李仪芳,人如其名,美姿仪、好风雅,是个须长至腹的美髯公,性情中人,虽然和林清差了十多岁,可人老心不老,思维有时比林清这个年轻人还跳脱。

    相比之下,刘道安就有些其貌不扬了,整场宴席下来几乎没说过话,不过才二十几岁的年纪,却整日不苟言笑,严肃的像个小老头。

    酒过三巡,众人已不再拘谨,甚至有不少人端着酒壶与酒杯到春江台下面的环形水池处玩“曲水流觞”的游戏,至于像申桂那般来往于各处“串席”的人就更不少了。

    李仪芳左右各坐着林清与刘道安,看了看天边明晃晃的圆月,又瞧了瞧自己杯中的酒水,忽的一笑。

    “如清,你可知咱们文人作诗,哪两样东西必不可少?”

    林清想了一会儿,“可是意境与意象?”

    李仪芳微微摇头,“非也。”

    “不是意境与意象……”林清沉吟一番,“那便是'格律'罢。《文镜秘府论》中有言'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想来作诗大都离不开这条规矩。”

    李仪芳听了林清的解释,沉思半饷后,点头称笑道:“说的不无道理。可是贤弟,我问的是'物',你偏答'意',虽也有根有据,却到底不是我要的那个答案。”

    说着,又拍了拍刘道安的肩膀,“乐业,你认为呢?”

    刘道安轻咳几声,道:“是'酒'与'月'吧。”

    林清闻言,细思一番,觉得不无道理。

    中国历来的文人墨客,写诗作词时,这两样东西确实常有出现,像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李太白”与“苏轼”皆是如此。甚至于李太白因着自己游侠的经历,所作的诗更平添了一股子“侠气”与“剑气”。

    尤其有趣的是,李白身死的真相虽扑朔迷离,可流传最广的却是他“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说法,搁别人身上,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极其扯淡。然而放在大诗人李白身上,人们却破天荒的“相信”了,或许相比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后世更希望这位传奇的诗人即使身死也秉持他浪漫主义的诗风吧。

    李仪芳显然与林清想的一样,于是感慨道:“乐业贤弟,看你平时一本正经的模样,原以为你是个老实、'不解风情'的,不曾想也有颗雅士的心呀。”

    刘道安:“子尚兄谬赞,我只是观察到子尚兄时不时抬头望月,又低头望着手中的酒杯发呆,故才有此言。'雅士'一名不敢当,运气好刚巧猜中罢了。”

    正待李仪芳又要出言之际,却被身后传来的一道响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