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巷人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章 冰箱和扁担(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考了,工作步骤还有点乱,具体怎么阅卷还不清楚。阅卷是要离家的,不知道要改多少卷子、要改多久,你和家里商量一下再回复我,如果有家庭困难,可以不去。”

    庄超英攒着信笺,手心里沁出汗,他斩钉截铁道,“去,我去。”

    庄超英匆匆回家告诉黄玲此事,并开始收拾东西。

    夫妻俩都有点懵,黄玲慌里慌张地从柜子里抱出多余的被褥,用尼龙绳捆紧,“除了被子、衣服还要带些什么?”

    庄超英也很茫然,“只说要带铺盖、衣服和随身用品。”

    黄玲拿起桌上的搪瓷缸,“缸子、毛巾是要带的,你去拿牙膏牙刷,我来找毛巾。”

    庄超英去拿牙膏牙刷了,黄玲打开五斗柜找新毛巾,她无意间看到五斗柜上的几个小药瓶,想起庄超英胃不太好,连忙找出胃药、感冒药等常备药,把药瓶仔细地裹在了毛巾里,塞在了搪瓷茶缸里。

    一番忙碌后,被褥捆好了,衣服和随身用品收拾在了一只人造革行李包中,洗脸盆和暖水瓶也装进了网兜里,庄超英准备出门了。

    黄玲迟疑问,“要告诉图南和筱婷吗?”

    庄超英想了想,“不清楚能不能对外说,稳妥起见,你先别向外说,孩子们嘴快,先别告诉他们了,就说我出差了。”

    黄玲嘴唇微颤,庄超英知道妻子心中惶恐,安慰道,“只是阅卷,改完卷子就回来了。”

    庄超英从床底翻出了挑煤球的扁担,把收拾出来的行李绑在了扁担两头,挑起扁担下了楼,黄玲默默地跟在后面。

    楼间空地上,一群孩子们正在玩耍,大儿子庄图南和小女儿庄筱婷也在其中,庄超英笑呵呵地和一儿一女打了招呼,说自己要出差几天。

    庄筱婷好奇问,“爸爸,你去哪儿出差?”

    庄超英愣了一下,含糊道,“不远。”

    庄图南年龄大一些,觉得不太对,纳闷道,“爸,怎么出差还要带被子?你是去乡下学校吗?”

    黄玲制止了庄图南的询问,带着儿女把丈夫送到了公交车站。

    庄超英挑着扁担上了公交车,中间转了一次车,再步行了十分钟,到了隔离阅卷点,市铁路局大院。

    大院铁门里一栋招待所,一栋办公楼。

    招待所已不再对外营业,铁门内三层警卫戒备森严,庄超英在警卫的带领下进了招待所房间,稍事休整后再被带进了办公楼。

    办公室内所有的书桌拼成了一张超大桌,桌子正中叠放着一摞试卷,桌边几位老师手执纸笔,低头写着什么。

    几位老师见了庄超英,纷纷停下了手中的笔,站起来自我介绍。

    简短的寒暄后,一位老教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情况,“这次高考太仓促了,从发出通知到正式考试就两个月,省教委都没有正确答案,我们商量了一下,老师们先拿卷子自己做一遍,再翻找出几份考得好的学生试卷,参考一下考生们的解题方式,最后大家总结出一份标准答案再阅卷。”

    另一位老师说得直白,“我们的基础也……不那么好,大家也都荒废好多年了,考生们的解题方法可以帮我们拓展思路,提高阅卷时的效率和正确率。”

    老教师从桌中间的试卷里随意抽出一份,递给庄超英。

    庄超英低头一看,这份试卷完全答非所问,考生在数学证明题下默写了半首《沁园春 雪》,半首诗里还背错了两行。

    老教师解释,“绝大部分考生基础很差,答不出题目就乱写,答得好的卷子很少,如果一份卷子正确率高,我们一屋子的老师都争着看。”

    庄超英开始了隔离阅卷的生活。

    阅卷期间,老师们无法和外界自由接触,阅卷结束前,老师们也不能自行离开大院。

    上百位阅卷老师们住在了招待所两层楼的几十间标准间里,每天早上一起在招待所食堂吃完早饭,一起去办公楼里阅卷,晚上再一起回到各人的房间内。

    招待所条件艰苦,没有炉子,庄超英很庆幸黄玲硬把家里最厚的被褥塞给了他,半夜不会被冻醒,热水供应也有限,每屋每天只供应一热水瓶的热水,庄超英和另一位阅卷老师必须省着用,生活用品更是缺乏,又无法外出购买,老师们之间只能共享牙膏、感冒药等用品。

    黄玲不清楚庄超英参与高考阅卷一事是否需要保密,出于组织性、纪律性的考虑,她选择了守口如瓶。

    同事、邻居们陆续发现了庄超英的失踪,庄超英是本地人,父母家就在苏州,黄玲连撒谎说婆家有急事的借口都没有,只能含含糊糊说“工作需要”。

    庄家兄妹只能在妈妈语焉不详的回答中佯装镇定。

    庄超英还没回家,房管科正式分发了钥匙,分到房子的职工们可以搬家了。

    庄图南是五年级的学生,半大小子已经是个壮劳力了,他帮妈妈拆卸了铁皮炉、把家具煤饼搬上三轮车,庄筱婷刚上一年级,年龄小,力气小,但也力所能及地帮忙收拾衣物。

    一家三口忙碌了半天,用三轮车送第一车家具。

    黄玲牵着庄筱婷的手步行,庄图南蹬车,三人并行进了巷子,按钥匙上贴的门牌号寻找房子。

    巷子很深,黄玲越往里走,心情越低落,公共水龙头和公共厕所都在巷口,房子离巷口越远,生活越不方便。

    怕什么来什么,分到的小院是巷尾最后一家,位置差到不能更差。

    小院里,新邻居一家正在搬家。

    宋莹很时髦,尽管是搬家,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