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祝]蝴蝶飞飞飞走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1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你说, 我在山门前假意出手相助?”邱玉婵条理清晰,“那我问你,梁山伯之所以能入学, 是不是因为我帮他补足了一两金的束脩?”

    “一两金而已!”祝英台理直气壮, “就算没有你,我一样可以帮山伯入学!”

    “那你怎么不出钱帮他?为什么要给我机会伤害他?祝家富可敌国, 难道还不及我邱家家大业大?”

    “你,”祝英台张口结舌, “你分明知道,山伯他性情敦厚, 不愿意占我们祝家的便宜!”

    “他不肯占你们祝家的便宜, 难道就能来占我们邱家的便宜了吗?请诸位给我评评理,这欠债还钱, 是不是天经地义?”

    “是啊——”

    “也是——”

    医舍门前响起稀稀拉拉的响应声,这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可是同窗一场,在不缺银子的情况下, 险些把人逼死,这就有些不讲道义了吧?

    这念头刚刚转过医舍门前少数学子的心间, 邱玉婵就接着补充道,“我出钱帮梁山伯入学, 可曾开口让他还过一次银子?祝英台, 你自己说, 是谁先在我们几个之间提起这笔账的?又是谁给自己定下的半年之约?”

    祝英台呐呐道, “这……虽然这些都是山伯先提起的, 可他也是不愿让你吃亏, 如果不是你步步紧逼……”

    “我逼他什么了?半年之约是他自己定下的, 我一没催促过,二没威胁过他半年以后不还银子会怎样。如今他为了筹钱而跌下山坡,我还要因此而承担起一份罪责不成?”

    听清楚前因后果之后,在场的诸位学子的面上尽皆露出一言难尽之色。不会吧?难道事实果真是如此不成?

    若真是如此,祝英台她到底是哪儿来的底气,竟敢在人前这般无中生有、无理取闹?

    大家伙都不敢相信,世间竟有如此无理取闹之人。

    头脑清晰,从头到尾都没怀疑过邱玉婵的人,此时更是底气十足地发出阵阵嘘声。

    祝英台被人群中的闲言碎语和吊儿郎当的嘘声气得眼眶发红,她习惯性地重重地跺了跺脚,以此来发泄自己羞恼的情绪,“我不跟你说了,你嘴巴厉害,黑的都能说成白的,我向来是说不过你的。”

    她这么说,倒显得邱玉婵刚刚的那些有条有理的辩解都像是诡辩了一样。

    邱玉婵勾起嘴角,眼神却彻底冷了下来,“不不不,这回你可说错了。我承认,你刚刚谴责我的那些话呢,说得通通都是对的。我的心啊,它就是黑的。不然不过是一两金子罢了,我怎么会为了它差点把人都逼死了呢?”

    “邱玉婵,”祝英台害怕地咽了一口唾沫,“你该不会是疯了吧?”

    不知道为什么,当邱玉婵巧舌如簧地为自己辩解的时候,祝英台只觉得生气。可是她眼下“诚心”认错了,祝英台反倒害怕了。

    想也知道不对啊,似邱玉婵这般喜欢装模作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诚心地在人前承认自己错误的一天呢?她必定是又准备了什么话术,在前头等着她了!

    邱玉婵才懒得同祝英台多费口舌呢,她面向医舍前的诸多学子,“还请诸位同窗为我做个证,今日我邱玉婵诚心认错,当初我就不该假意出手、帮助梁山伯入学;后来也不该将人家的良心话当真,同意了他提出的半年内还清欠款的承诺。

    为了弥补我的过错,今日梁山伯若是平安无事,我们之间的债务便一笔勾销,我再另外给他一百两金,作为他受伤的补偿。

    今日他若是不幸去世了,明日我便下山,取五百两金给他家人做补偿!”

    邱玉婵话音刚落,医舍门前登时就是一片哗然!

    他们早就从邱玉婵有理有据的叙述中,弄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再是同情心泛滥、怜悯伤患、同情弱小、友爱同窗的人,也不会觉得在这件事情上,邱玉婵有半点错误。

    最多感叹一句,这祝英台跟邱玉婵之间到底是多大仇多大恨啊?就梁山伯为了采摘药材、卖药还钱、不行受伤这么关系老远的事情,也能强行把锅甩给邱玉婵?

    但最多也就是这样了,梁山伯摘药还钱有错吗?不幸受伤还不够惨吗?又不是他撺掇得祝英台来邱玉婵这儿为他讨回公道。

    祝英台虽然无理取闹了些,但是要强行将之归类为关心则乱、祝邱旧怨也不是不行。

    只是这邱玉婵在这整件事情里,确实是无辜了一些、倒霉了一些哈。不过那也是他们三个人的事情,他们在站的各位,最多凑在一起吃吃瓜好伐?

    直到邱玉婵的惊天一语现世,诸位学子手中的瓜瞬间就不香了,他们酸了!

    五百金啊!五百金是什么概念?

    这里是万松书院,是整个杭州最好、最出名的书院。

    而他们呢?是这整个杭州最好、最出名的书院的学生。他们来这里求学,就相当于是半只脚踏入了官场。

    尽管如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离开书院以后,可能终其一生,都赚不到五百两金!

    这个世界的阶层就是这么固化,有些人,可以出一百两金来上学;有些人,甚至能把同窗的束脩也都一并出了;而有些人呢,他们仅仅是为了入学的九两金,就要倾尽全家之力来攒银子。

    而其中,梁山伯的地位又接近于他们这些人中的最底层。

    连入学时要交的束脩都攒不齐,却因此而攀附上了书院的两个风云人物之一邱玉婵。

    祝英台的思考方式虽然和常人迥异,但人家好歹是富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