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阙韶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意如斯(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应该说,薛辅政一向是个城府深沉的人,能假他人之口,绝不亲自上阵。但是到了白刃相见的时候,言语不可谓不老辣,短短数语,不仅要挑起一众朝臣的不满,陈元甫的谏言也成了质疑天子、动摇君威。

    天宜帝眼角一阵抽搐,薛松年的话恰恰戳中了他的心病。当年,随着琅環与朝廷冲突反目,退往长江以南,北境边关确实一度士气低迷,诸如“奸佞当道、正气不存”,乃至昏聩无能等说法在民间流传,曾经令他恼怒非常。朝中百官连贬带换了一批,变得低眉顺眼,同时也死气沉沉;而江湖武林中,再无侠客英杰愿为祛除外虏登高一呼。时日推移,弊端日渐明显,他之所以会再度启用洛湮华,原因就在于此。

    但他绝对不愿承认错误,将过往种种归咎到自己身上,倘若琅環平反,人人都感叹一声总算拨云见日、海晏河清,美名都是琅環和这班臣子的,至于长达十年不辨真相的自己,除了昏庸、刚愎之类,还能落下什么好名声?

    皇帝心中怒气大盛,几乎要重重一拍御座扶手,命人将带头的陈元甫和赵缅拉出去施以廷杖,来个杀鸡儆猴。只是按照鼎剑侯诉说的冤情,奏请重审合乎情理,急切间倒也不易找出适当的罪名。

    “辅政所言,扣的帽子不小啊!”朝班中忽然有人淡淡说道,“同殿为臣,共议国事,凭的是忠君为国的心意和才干,不是官位高低、资历深浅。按照薛大人的意思,倘若奸佞蒙蔽圣听,致使处置失当,纵然有天大冤情,过后也是万万不能重提的,否则就成了指责陛下不够英明?”

    话到此处,他冷然一晒:“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谁来承担?物议纷纷、青史骂名,还不是都要指向陛下!再者古往今来,臣子不计得失诚心进言,天子肚量如海虚心纳谏,正是盛世明君的体现;亲小人、远贤臣,偏好奉承顺从,那是庸主昏君才会做的事!薛辅政,你如此打压陈鹤龄,是要陷君于不义?!”

    语声琅琅,群臣一齐向前望去,说话的是一名三旬上下的文臣,相貌端雅,衣着修洁,举止进退间显得风采翩然,却是御前侍读学士傅见琛。

    薛松年大感意外,傅见琛出身世家,仕途顺遂,而今已是正三品的天子近臣,份量远在陈元甫之上,难得此人少年得志,却一向秉持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信条,从不轻易表明态度,想不到竟是站在静王一边的,而且甫一开口即辞锋犀利,咄咄逼人。

    “天大的冤情?”他冷笑一声,“傅学士也不怕闪了舌头!二皇子刚被问罪,林淮安就迫不及待落井下石,这样的品性,凭着一席说辞和两封不知是真是假的家书,如何能推翻朝廷多年得出的结论?依我看,分明是有人居心叵测,意图借题生事,损毁陛下清誉!”

    他深知在旁人眼中,自己已被归为洛文箫一党,现在划清界限也来不及了,倒不如仍旧抱定向着二皇子的立场,说出的话还能有几分效果。另外,天宜帝不愿让琅環平反,这一点就是自家最大的倚仗,拼了命也要牢牢抓住,博取一线生机。因此他话语间,始终紧扣着皇帝的声名不放。

    “臣却觉得,林将军讲述的往事前后连贯、入情入理,并无不妥之处。”李辅仁见薛松年势头不善,当即出班,沉吟说道,“且事情发生前后,不乏亲历目睹的将士,难以作伪,经四殿下多方查证,应是足以取信。何况,编造虚言诋毁早已去世的兄长,于林将军自身又有什么好处?”

    因鼎剑侯的侯位已被削去,他便称呼为“林将军”,继续道,“再者,薛辅政一再强调函关变故早有定论,敢问是如何定法?臣下愚钝,却是记不起来。”

    众人都是一怔,十年间沧海桑田,当初朝中臣子仍在这紫宸殿中的已是不多,思索回忆之下,从韶安失守到函关战报,皇帝一再震怒,以战功和殉职厚恤林家,多次责令追查琅環通敌重罪;然而出于各种缘故,一次次追查都是不见后续,以虎头蛇尾告终,而下旨擒拿追杀之际,也每每顶着些莫须有、不着边的名目,人人都知道琅環已被视同叛国谋逆,但真要找出正式定罪的旨意或者文书,似乎确实是没有。

    天宜帝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曾几何时,他匆匆赐死了琅環皇后,对外宣称皇后是“失德误国,恐见责于君,染疾暴卒”,说法很是含糊;至于滴血认亲之事,自然秘而不宣,经手的宫女内侍全部灭口,只在不得已时暗示了宗室中几位皇叔耆老。半壁江山半琅環,纵有夸大,给琅環定罪也绝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其时京城中鸣冤抱不平声音不断,以江恒远为首的琅環部众更是悲愤异常。他不得不顾虑边关战事,既要采取削弱、压制,又不能逼迫过甚。自古侠以武犯禁,皇后的旧部当真愤而投敌、起而谋反或入宫行刺,禹周江山恐怕就要内外交困了。故此,直到两年后与江恒远立下隔江之约,皇帝明里暗里也算手段用尽,却终是不曾公然定下罪名。

    “既然是悬案,而今端倪再现,重启便是题中之意。”李辅仁一击既中,跟着不紧不慢说道,“是非真相,公堂上自会明了。谁若是一味阻挠,才是真的居心叵测!”

    他的语气忽而一肃,变得郑重异常:“陛下,自我朝开国至今,琅環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义士边关血战,不防背后却是禹周自己的暗箭!蒙冤而死,试问谁能瞑目?忠奸不分,朝廷何以服众?此事关乎国本民心,说天大也不为过,臣愿附议陈赵二位翰林,请陛下降旨重审旧案,令冤情大白,以昭日月!”

    他是有备而来,一席话有理有据,一众文武无不动容。翰林院长史顾宏声率先出班附议,随后国子监祭酒张砚存附议,户部侍郎钟霖附议,洛城府尹孔尚业附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