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是女主角[快穿]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3章 清穿六福晋43(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十四爷如愿的成了大将军王, 带兵出征了。

    所有人都觉得,一直都没有明朗的继位人选,已经有了端倪。谁手里有兵权, 谁就有话语权。

    这就是身在局中, 看不明白的地方了。

    六爷能那么明白, 并不是他比别人高明多少,只不过是站在后世已知结果的角度再回看的先知先觉罢了。

    八爷大势已去,身边的人, 一大半的都倒向十四爷一方。剩下的小半,要什么没什么,也干不了什么大事。

    十爷滑不溜手,面上看着还是跟八爷最近, 但是细看,大事他从来不参与。人家给自己找了一个活儿。

    这不是与蒙古的商路越来越繁华嘛, 每年大批的盐糖茶, 烟酒药往蒙古运。大量的粮食、皮毛, 肉类矿产运回来。他仗着十福晋的关系, 人家去管蒙古的通商了。

    每当朝庭有大事的时候, 他都会适时的需要亲自去蒙古巡视商路。还不自己去, 还着十福晋一起走。十福晋还能顺便回个娘家啥的。孩子每次带上一个两个的, 剩下的都给林染一送,特别的不见外。

    九爷到是真心跟他八哥好,想帮忙。但他跟十爷正相反, 十爷是主动要出去。他是想回回不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大,这才几年, 他才走了几个国家, 金山银山的在外面呢, 不让他去搬,他根本受不了。

    曹颙跟着出去过两回,有意的把船队引向了澳洲,大片的没开发的无主之地。如今已经算是让他们占了,不管别人承不承认,大清是自己把那若大的地方并入了大清领土。

    九爷也因着开疆扩土的功绩,已经封了郡王。没封亲王,是因为他只是发现了那个地方,没有管理的能力。现在说是大清的地盘,其实也只在这两年陆续的派过去几千的人马,连地图都没画出来呢。

    更多的还是各大商户送过去的人,开荒种地呢。刚开出来的荒地,收成也就那样儿,刚够自给自足的,还不能往本土送粮呢。

    曹颙走了两趟商路,回来就从内务务调到了户部做主事。十四爷做了大将军王,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调到了年羹尧的身边,年羹尧是四川巡抚,他在前线最靠近战场的县里做了县令。

    一应粮草必从他的手里过。

    这个位置非常的关键。他的身份,又是非常合适的。虽然在弘晖身边做了几年伴读,但那几年,也是在皇上身边。曹寅又是皇上的奶兄,亲信中的亲信,他到底是弘晖的人还是皇上的人,谁都说不清。

    曹家的姻亲李家孙家,又与八爷府关系亲近。十四爷府里还有李熙送的歌姬呢。曹家的女婿平郡王讷尔苏又是西北大军的监军,也在军前呢。

    他自己的媳妇儿,又是简亲王的庶女。他是雅尔江阿的女婿,六福晋的表妹夫。简亲王府也有不少门人在军中呢。

    各方各面的,曹家就没有明显的偏向。处处逢源,十四爷不会为难他,年羹尧看在弘晖的面上都不可能为难他。这个工作,他非常合适。

    小小年纪就做了县令,也是他的本事。没做更大的官,是因着与九爷一起开疆扩土的功劳,当时皇上要赏他,他只求了一件事。就是让他爹曹寅回京养老。

    几年前若不是家里早存了金鸡纳霜,曹寅得了疟疾可能命就没了。那之后身体一直也不是特别好。他想让曹寅回京,一方面是离了江南的是非地,不那么累,好养病。另一方面也是京城离六爷近,能求到名医。

    皇上同意了。调了富察傅鼐去做江宁织造。这位也不是外人,是曹寅的妹夫,曹颙的亲姑夫。

    曹寅调回京,给了一个一等伯的爵位,职位给一个内阁学士。也算位列内阁,从二品的高官。但给到他,就是象征意义比实际职位更重了。并没有要他具体负责什么,养身体为主。更重要的作用还是,他在内阁待着,对曹颙在外面的工作,是个重要的被充和依靠。

    这老头儿,也很知道自己该干啥。一个月去不了几天,去了也是点个卯就走。他好读书,文学修养也高,整日里在家琴棋书画的,没事儿找几个文坛的朋友,三五好友的,蒸个茶,做个诗,画个画儿的,过的真是特别悠闲。

    有时候皇上得闲了,也会把他召进宫里,忆一忆往昔,回忆加忆少年时代,聊一聊家常,念叨念叨故人啥的。能陪着皇上聊这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了。

    反正是,啥事儿不管,但又是皇上的宠臣。家里儿子会经营,又不缺钱花,人脉还足。那日子过的,谁不羡慕。

    就在这些看似有关系,又觉得没什么关系的一次一次的人事调动当中,十四爷手里那十几万大军,粮草命脉早都不在他自己手里了。

    还有两个特别不起眼的安排,都没什么人注意的。一个是曹颙身边,跟着一个人,叫李卫。他是捐官捐的员外郎,刚升了郎中。这不是打仗嘛,他正是以兵部郎中的身份,到前线督粮的。算是监查的官员。

    还有一个人,叫阿尔斯楞,是温恪公主府的詹事,驸马的亲外甥。负责押运军粮。这一次前线的军粮,最大的一部分,正是从河套平原上运过去的。阿尔斯楞是带着蒙古的骑后队护送的军粮上前线。

    京城的大老爷们,没人会在意小小的五品郎中,和运粮的押运官。更是早都习惯了,从河套平原调粮。这些年,大灾小灾,凡是用粮的地方,只要不是太远,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河套的粮。

    也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什么时候调用,都是有的。每年都在新建粮仓。每年陈粮都用不完。

    低价的,充足的粮食,把官老爷们的脑子都养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